| RK | 企业 | 备注 |
|---|---|---|
| 1 | 智元机器人 | 通用具身机器人 |
| 2 | 海柔创新 | 仓储物流机器人 |
| 3 | 宇树科技 | 人形机器人与四足机器人 |
| 4 | 镁伽科技 | 轻量级协作机器人 |
| 5 | 云鲸智能 | 家庭服务机器人 |
| 6 | 康诺思腾 | 手术机器人 |
| 7 | 梅卡曼德机器人 | 通用具身智能 |
| 8 | 云深处科技 | 四足机器人 |
| 9 | 乐聚机器人 | 人形机器人 |
| 10 | 傅利叶 | 康复机器人 |
| 11 | Flexiv非夕 | 通用智能机器人 |
| 12 | 普渡科技 | 智能送餐机器人 |
| 13 | 众擎机器人 | 具身智能 |
| 14 | 银河通用机器人 | 通用具身智能 |
| 15 | 自变量机器人 | 通用具身智能 |
| 16 | 星海图 | 具身智能 |
| 17 | 优艾智合 | 移动机器人 |
| 18 | 肇观电子 | 机器人视觉 |
| 19 | 星迈创新 | 泳池智能清洁机器人 |
| 20 | 云圣智能 | 工业机器人 |
| 21 | 逐际动力 | 具身智能 |
| 22 | 千寻智能 | 通用人形机器人 |
| 23 | 卧安机器人 | AI具身家庭机器人 |
| 24 | 瑞龙外科 | 手术机器人 |
| 25 | 翼菲机器人 | 工业并联机器人 |
| 26 | 史河机器人 | 高空作业机器人 |
| 27 | 帕西尼 | 机器人触觉传感器 |
| 28 | 松延动力Noetix | 通用人形机器人 |
| 29 | 视比特机器人 | 机器人3D视觉 |
| 30 | 法奥FAIR | 协作机器人 |
| 31 | 灵心巧手 | 具身智能灵巧手 |
| 32 | 本末科技 | 机器人直驱方案 |
| 33 | 五八智能 | 仿生机器人 |
| 34 | 原力灵机 | 具身智能 |
| 35 | 汉阳科技 | 消费级智能庭院维护机器人 |
| 36 | 劢微机器人 | 物流机器人 |
| 37 | 零差云控 | 机器人系统核心部件 |
| 38 | 乐享科技 | 具身智能 |
| 39 | 博视像元 | 机器人视觉 |
| 40 | 山东未来机器人 | 深海机器人 |
| 41 | 博铭维 | 特种机器人 |
| 42 | 维他动力 | 具身智能 |
| 43 | 加速进化 | 人形机器人 |
| 44 | 魔法原子 | 通用具身智能 |
| 45 | 纳百机器人 | 工业机器人 |
| 46 | 微分智飞 | 通用空中机器人具身智能大脑 |
| 47 | 无界动力 | 具身智能 |
| 48 | 敏捷医疗 | 手术机器人 |
| 49 | 昂泰微精 | 手术机器人 |
| 50 | 海桓科技 | 船舶防腐清洁机器人 |
| 2025.11 DBC/CIW/eNet16 | ||
超越钢铁之躯
11月5日,新能源车厂商小鹏发布了一款人形机器人IRON,由于步态太过拟人,且被发现有人耳轮廓、后背有疑似女性内衣的凸起,被不少人质疑:“IRON里面藏着真人模特”。随后,何小鹏发布视频回应质疑,他用剪刀将IRON腿部的布剪开,又拉开了机器人后背的拉链,露出了乳白色、带有密集网格结构的机器人躯体。
这其中的技术,包括了仿生脊柱设计、82 个关节自由度、大模型训练人类步态等,以及一个重要的核心突破,是一种应用在机器人“肌肉”的新型材料:弹性体。弹性体材料像肌肉一样,具备柔性连续响应的能力,能像肌肉群一样协调工作,因此得以模拟人类肌肉拉伸、牵引的姿态,让机器人更仿生,而仿生,是机器人走向家庭、养老等场景的基础条件。
小鹏的这款机器人在步态拟人的机器人在腿部脚部等问题上有了新的突破,但当下的人形机器人依然不能量产的原因,是机器人手部问题,做出“能动的手”不难,做出“像人一样不出错的手”极难。人的手有 27 块骨头、数量众多的神经和实时反馈系统,能“知道”自己该用多少力、该从哪个角度握、应该怎样微调,而机器人手必须靠微型电机、减速器、传感器和算法一层层堆出来,力量、稳定性和柔性控制缺一都不行。
“机器人的灵巧手量产难度甚至超过机器人全身的量产难度”某个研究人形机器人的科研人士表示。如此困难的问题那为何机器人必须做成人性呢?答案比我们想的更单纯,因为今天我们生活的日常环境,都是为了“人”设计的。
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切比如门把手、桌子的高度与宽度、楼梯跨度、电梯尺寸、操作台距离、工具手柄直径、货架高度等都是“以人手的握距、手臂的长度、躯干的重心”为标准设计的。
智能本质
世界是围绕人类身体而建立的,因此人形机器人追求的本质,是通用性。
随着传感器技术的爆炸式发展,机器人不再仅是预设程序的执行者,而是开始具备了对不确定性的应对能力。而真正引发质变的,是人工智能,特别是深度学习技术的发展。
这如同为机器人赋予了“悟性”。基于海量数据训练的神经网络,让机器人获得了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它可以通过观察人类的演示来模仿复杂的操作技巧,而非依赖程序员逐行编写的指令;它能在虚拟环境中通过千万次的试错,自我优化决策策略,衍生出超越人类直觉的解决方案;它甚至开始理解模糊的自然语言指令,将“请把桌子整理干净”这样充满语境依赖的请求,转化为一系列具体的行动。
由此,机器人从自动化工具,开始向自主化智能体演变,从“我们如何设计它”更多地向“我们如何让它学会”迁移。
当单个机器人的智能水平不断提升,另一个维度的创新,群体机器也随之发展。受蚁群、蜂群等自然界的启发,大量结构简单的机器人通过局部感知与简单通信规则,能够涌现出惊人的集体智能,它们可以协同搬运大型物体,自适应地形成各种结构,甚至完成分布式传感与计算任务。这是对“智能”形态另一中新发展,智能不必禁锢于单个实体的颅腔或芯片之内,它可以是一种弥漫于群体之间的网络现象,一种通过互动与协作产生的涌现属性。
结语
机器人创新的终极疆域,或许并不全然在于芯片的算力、算法的精度或材料的强度,而在于我们人类如何运用这种强大的创造力量,回归于“人与机器应为何种关系”这些永恒问题的思考中。机器人创新的故事,归根结底,是人类不断探索自身潜能、重新发现自身价值的故事。
(文/朝槿)
e-Mail:lab@enet1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