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在上海盛大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强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在这一高规格国际平台上,麦思AI举办“预见未来:AI赋能个性化家庭教育新范式”主题活动引发行业聚焦。会议由上海第一财经主持人张媛主持。
本次活动汇聚了教育、科技、心理学领域顶级专家与产业领袖。世界数字科学院执行主任许木娣、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授庞维国、财华社集团主席劳玉仪、华大集团首席执行官尹烨、世界数字科学院国际首席人工智能官、广东省人工智能产业协会创始会长杜兰博士等嘉宾,围绕人工智能破解家庭教育个性化难题展开深度探讨。
深挖教育本质,AI驱动个性化变革
许木娣主任在致辞中强调,AI真正的价值在于服务人、理解人、成就人。它应成为动态的“成长智能体”,帮助识别青少年能力图谱,理解其独特潜能与发展节奏。她指出,世界数字科学院正携手联合国机构,致力于为青少年拓建更公平智慧的成长空间。
庞维国教授深刻剖析了AI教育的四大变革:专业化教育实现人人平等;大规模因材施教成为现实;24小时学习守护;消除评价威胁守护情感安全。他强调,AI无法替代人际关怀的温度,未来教育将是AI为师为友与人类情感关怀相结合的成长共同体。
创新成果发布,十年攻坚打造教育“CT机”
麦思AI创始人王凌轩发布家庭教育创新成果时提出,“AI不是教育的终点,而是我们重新理解教育的起点。”当前教育焦虑的根源常在于“看不见孩子本来的样子”,麦思AI的核心突破在于其自主研发的MASS教育测评系统,其基于深厚的心理学、认知科学理论基础,通过十年实践积累构建而成,王凌轩比喻道,“传统教育依赖‘老中医’式经验判断,而麦思要做教育的‘CT机’”,该系统基于十年研发、覆盖全国22省市超1200万人次验证,通过扫描认知能力、学习品质等8大维度57项指标,构建个性化数字孪生模型。“最好的教育不一定最贵,但一定最适配”——王凌轩呼吁家长以科学认知取代盲目焦虑。
圆桌激辩:AI重塑教育的边界与温度
在“AI驱动下的家庭教育个性化路径”圆桌论坛中,四大领域专家展开深度交锋。
庞维国教授直指教育异化,指出当前教育陷入盲目“填鸭”困境,家长给孩子灌输的内容未必都是营养。AI的核心价值在于成为“营养筛选器”,科学识别适配个体的学习内容。他指出,AI再强大也无法替代人类的情感温度。当孩子因做错题被批评时,只有人类的拥抱能治愈挫败感——这恰恰是教育最珍贵的部分。
尹烨博士颠覆竞争逻辑,他指出,人类本就是生物“大模型”,但万物绝非你死我活的竞争。用盖亚理论看教育,地球是生命共同体,何必把孩子赶向独木桥?他呼吁场景革命,与其在题海中内卷,不如带孩子去自然博物馆、科技馆——见天地,方能见自我。
杜兰博士从大模型训练原理阐述教育本质,首先需严选高质量信息,如同高质量数据清洗保留精华激发智能;其次必须夯实基础能力训练,如大模型预训练,背诵古诗的童子功不可废弃,若缺失“大漠孤烟直”的积淀,审美表达便成无源之水;再者要引入专家定向引导,正如专业团队训练大模型突破特定任务;最终通过人类反馈持续强化,麦思AI系统本质是“人类反馈强化器”,通过持续互动激发潜能。AI时代,教育产品跨越鸿沟必须依靠技术突破,麦思AI正因为AI平权的大模型能力,给每个普通家庭和孩子带来个性化的教育赋能。
王凌轩直击焦虑本质,提出测评不是制造新标准,而是终结“唯分数论”,父母若真爱孩子,请先放下手机去了解他。
跨界协同,共建未来教育新生态
活动重磅是“AI时代家庭教育新范式联盟”的正式启动及战略签约仪式。麦思AI与财华社集团、“AI未来学校”计划、香港城市大学全球治理和创新研究院、壹心理等四家重要机构现场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作为联盟代表,劳玉仪主席发言打破香港教育困局,指出教育曾是奢侈品,AI让因材施教真正普惠。AI未来学校计划发起人袁拔提出赋能传统教育,将庞维国教授等“老中医”智慧转化为CT机,实现千人千面教学。壹心理创始人黄伟强指出,心理健康是AI教育的底座,联盟将预防成长创伤转化为成长资源。
本次发布标志着AI赋能教育进入新阶段。它为解决家庭教育焦虑、实现“让每个孩子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目标提供了科技支撑的新范式,助力每一个孩子在AI赋能下自信成长,绽放独特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