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国信创产业站上了国家战略与万亿市场的双重风口。据行业研究预测,2025年我国信创产业市场规模或将突破2万亿大关,较2024年的1.78万亿元实现跨越式增长。巨大的市场份额吸引大量玩家涌入,从基础软硬件巨头,到细分场景解决方案商,产业链上下游呈现“链条完善、软硬兼顾”的繁荣图景!
政策强力驱动是这一爆发性增长的核心原因之一,从“十四五”明确要求2025年完成行政办公系统国产化替代,到国资委79号文提出2027年前央企100%实现信创转型,政策为“2+8+N”行业铺设了刚性时间表。伴随时间临近,信创设备招标采购自然成为各行业的关键课题。为给技术发展与采购营造良好环境,近期我国各有关部门纷纷提出指导意见,落实相关政策,全力推动信创产业建立长期公平、健康良性的市场环境。
以技术架构分包 信创采购必将“优中选优”
6月28日,信创工委会专家技术委员会第七次工作会议在北京成功召开,会上委员们围绕推动技术路线收敛、生态培育与产业发展、图谱改革等议题开展交流讨论,提出信创产业技术路线向C86(海光/兆芯)、ARM(鲲鹏/飞腾)、自主指令集(龙芯/申威)三大架构收敛的政策方向。
此前,我国就已经相继出台过多项政策以确保采购安全合规。如财政部、工信部发布了《政府采购需求标准》,对通用服务器、台式机、便携计算机等"3类9款"产品提出了具体的采购要求。针对乡镇以上党政机关、直属事业单位及支持保障单位采购基础软硬件,还必须将安全可靠测评作为采购需求前置条件。同时国家也明确提出要产品与服务分离,单一产品采购额达限额需独立分包,集成服务另行招标,防止捆绑操作等。但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分包制”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了部分偏差,个别采购项目以单独品牌进行分包,直接将竞品排除在外,这就不可避免地限制了良性的市场竞争,甚至助长“地区保护主义”与采购“潜规则”。
此次信创工委会新政策,正是“对症下药”,通过“分架构采购包”制度,从根本杜绝唯品牌论的情况,将项目划分为独立采购单元,同一架构内至少有3家厂商竞争,有望从根本上解决信创产业长期存在的地方保护主义及价格不合理等问题,从而更好将信创理念和技术引入各个行业,真正让信创采购“优中选优”。
此外,为推动政策落地,信创工委会配套了多项措施。首先,明确采购负面清单,禁止设置地域壁垒和指定特定品牌芯片。其次,建立价格监测机制,要求厂商报价偏离行业均价超10%必须说明理由,倒逼企业合理定价,这样的规则也直接避免部分企业利用定向招标“钻空子”、“清库存”,以低性能高价格扰乱市场规则。同时将“跨架构适配能力”纳入企业信用评级,鼓励企业提升适配能力,促进软硬件生态协同。通过这一系列“组合拳”的实施,将进一步推动我区政府采购领域营商环境公开透明、公平有序,以良性竞争激活创新活力,加速信创从政策驱动转向市场驱动。
三部门联合整治 长期维护市场公平正义
在产业发展大方向上有专委会正确指引,而针对已经存在的扭曲集采乱象,相关部门也有雷霆手段!近日,财政部、公安部、市场监管总局三部门联合启动长达8个月的专项整治行动,严查当前政府采购领域反映突出的违法违规行为!
行动将重点整治采购人倾斜照顾本地企业,指向特定供应商或特定产品、设置各类不合理条件对供应商实行差别歧视对待,彻底解决市场垄断、效率低下,甚至滋生腐败的发包配额制(以CPU品牌为划分依据)采购方式,更好地节省财政资金,减少资源浪费。通知中还指出,要严查供应商提供虚假材料(检测报告、认证证书、合同业绩、中小企业声明函等)谋取中标,让“劣币”无法进入市场,长期维护信创领域的良性发展与自主安全。
无论是明确提出向技术路线收敛,还是采购专项整治雷霆行动,都并非一时之举,而是着眼于信创产业长远的系统性工程,通过精准打击各类破坏市场秩序的违规行为,清除不正当竞争的 “拦路虎”,让信创企业可以在更加公平、透明的市场环境中同台竞技。相信在有关部分一系列监管措施之下,信创产业将迸发出更长远的市场活力与创造力,从“政策输血”到“市场造血”,多轮驱动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