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信创独角兽企业100强
全世界各行各业联合起来,internet一定要实现!

从《罗刹海市》看网民兴观群怨

2023-08-28 eNet&Ciweek

现象

最近,刀郎的《罗刹海市》火遍了互联网。

这首歌背后的故事来自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故事的主人公马骥是一个美男子,在海上遇风浪漂流到罗刹国。罗刹在清朝是罗斯(Russia)的音译,后被人在前面加了个“o”,改译俄罗斯。但歌里的罗刹不像在指俄罗斯。罗刹在佛经中还另有所指,是一个岛国,有人说是今天的斯里兰卡。结合刀郎用佛语出过歌,所以这个的可能性大一些。罗刹国一个很大的不同是审美标准与常人是相反的,在他们眼中的美丽是常人眼中的丑陋。海市在《聊斋志异》里是另一个地方,象征的是乌托邦,在歌里基本没提。

 这首歌大火,先是许多网民把刀郎与四位歌手十多年前的恩怨扯到一起去了,当成了当下版的“基督山恩仇记”。作品一经发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连原作者都无法控制了。

本体

歌本身及是非恩怨不是这里的关注点,需要关注的是为什么网民要借这首歌狂欢,背后的社会心理是什么。为什么是这首,而不是别的什么歌引发共鸣。中国古代有采风的说法,借诗歌对民情风俗进行采集,以了解民情民意。《论语·阳货》篇记载说:“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兴”指可以激发联想,从中产生感染力;“观”指人们可以从《诗经》中“观风俗之盛衰”;“群”指诗歌可以让人交流情感、凝集认同;“怨”指诗歌有宣泄情绪、批评社会的作用。我们就从这些方面来看一看。

这首歌的“兴”,可能与刀郎的个人际遇有点关系,他的歌一度被认为俗。找出认为他俗的代表作《冲动的惩罚》,以为是写一夜情,其实是说小伙子喝多了冲动求爱,被拒后辗转反侧,受到了单相思的“惩罚”,顶多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水平。当年为什么认为这是俗,百思不得其解。刀郎是互联网时代的歌手,他的歌因为接地气,深受网民喜爱。他自称自己的“三俗”是通俗、民俗、风俗。十多年之后看,确实是这样。而十多年前对此评价较低,网民会觉得不是刀郎被精英贬低,而是自己被精英贬低。由此引发对鸣不平之声的“兴”。

再说“观”,歌曲反映了现实生活中一些是非颠倒、美丑颠倒,超过了歌坛八卦范围,用罗刹国当镜子,一下照出现象背后一些本质的东西,网民是看在眼里的。

这首歌的“群”,非常显著。虽然说它目前播放80亿次缺乏根据,破了吉尼斯纪录更是谣传,但引起反响的规模,确实应该引起重视了。这首歌引起了网民的广泛共鸣,反映了互联网草根的一种自我认同。互联网之前,精英站在台上,群众只能膜拜;互联网兴起,草根要歌手接地气,势所必然。精英这时要反思,是不是脱离群众了。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说到“怨”,倒没见刀郎怎么怨,他一向是重作品轻表演型的,比较低调。此前有记者编造那英攻击他的话,他还为那英开脱,说明人品还不错。现在是网民比刀郎怨气还大,甚至有些过激的网暴言行。这里要提醒,不要搞过头。当然,要反思网民在怨什么,是不是他们遇到了自己的马户和又鸟,如果怨得有道理,帮助民众理顺心情、解决问题,才是止沸之道。以人为本,有利于调动积极因素。

逻辑

总的来看,通过对《罗刹海市》的“兴、观、群、怨”分析,得出一个看法,在互联网时代,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群众路线。今天得罪了群众,可能三年后、十年后才会看出反弹。积极的做法,是主动贴近群众、亲近群众。对精英来说,启示在于,你自己昨天也是草根,也是从俗中出来的,不要久居舞台的聚光灯下脱离地气,不要老觉得台下的观众俗,得罪互联网时代的网民,有后悔的时候。对社会工作者来说,孔子当年可以通过《诗经》(比如《硕鼠》),了解老百姓在想什么,与他们在情感上合拍,今天我们也可以把《罗刹海市》当成《诗经》中的一首民歌看,做出正确反应。

(文/姜奇平)

 e-Mail:lab@enet16.com

TEL:010-65283855

相关频道: eNews 排行

您对本文或本站有任何意见,请在下方提交,谢谢!

投稿信箱:tougao@enet1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