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信创独角兽企业100强
全世界各行各业联合起来,internet一定要实现!

2021碳中和贡献潜力TOP30

2021-08-27 eNet&Ciweek/允升

2021最值得关注的知名企业碳中和贡献潜力TOP30
RK企业评价/说明
1国家电网大力实施、进行电能替代、创新与覆盖应用,促进终端能源消费电气化
2中国石化最大的氢气生产企业,氢气年生产能力超350万吨
3宝武钢铁电弧炉、氢能冶炼法,绿色科技赋能钢铁生产
4中国建材致力提升建筑材料行业绿色低碳发展水平
5三峡集团清洁能源装机比例高达96%以上
6中国海油成立清洁能源研究分公司
7中环寰慧利用AI+IoT技术进行能源行业的智能化转型实践,实现智慧供热
8华电集团大力发展风光电等新能源并研究推进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有关工作
9华为华为零碳网络解决方案包含了极简站点、机房、绿电、数据中心四个方面
10中国石油发展制氢、光伏材料研发、高效能源等业务
11国家电投“碳中和”债券发行人,用于光伏、风电等低碳效益的绿色清洁能源项目
12大唐集团发展智慧能源、多能互补、储能、节能等综合能源服务产业
13国家能源集团启动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研究
14河钢集团加大氢能冶炼应用,主导氢能相关制造、应用等研究
15沙钢集团产业全方位数字化转型,产业智能化、数字化带头作用
16隆基股份大力发展光伏电池、氢能、单晶等节能项目研发与应用
17宁德时代“储能战略”,电池使用寿命更长、更稳定,减少碳排放
18比亚迪太阳能系统配置储能技术,不断提高清洁能源占比
19阳光电源成立氢能子公司助力氢能研发与应用
20通威股份“渔光一体”,深入研究农业食品安全与能源转型课题
21海螺水泥深耕水泥窑协同处置垃圾焚烧技术,加速产业节能减排
22天合光能光伏智慧能源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
23金风科技参与绿色城市、智慧园区、绿色乡村等工程建设
24山东能源集团智能矿井助力高效、清洁煤炭开采
25百度科技赋能数据中心、办公楼宇、碳抵消、智能交通、智能云、供应链六个方面
26腾讯数据中心提效,能源互联网、智慧农业、智慧出行等方面减少碳排放
27联想集团智能化助力升级石油、房产、电力等产业提效节能
28红豆集团科技助力红豆种子自培育、种植抵消制衣碳排放
29博彦科技建筑生命周期零碳与超低能耗设计数字化管理
30蚂蚁集团内部经营坚持节约、节能,外部助力碳中和、环保等投资与宣传
2021.08德本咨询/eNet研究院/互联网周刊/投研电讯联调
大幕开启 

2020年12月,中国政府在联合国气候雄心峰会上宣布,到2030年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要达到峰值(碳达峰),到2060年中国要完全实现碳中和。“30•60”碳目标为我国碳中和目标设立了总体时间表。 

今年两会,碳达峰和碳中和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7月15日,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关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开市的公告》。根据公告,全国碳排放权交易于7月16日开市,2225家发电企业作为启动初期交易主体进入市场交易。 

2004年,国家发改委备选首批9个项目探索碳交易机制。2011年,国家发改委宣布在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深圳、广东和湖北七省市启动碳交易试点工作。2013~2014年期间,七个碳交易试点陆续开市交易,相关体系、配套设施纳入。再到2017年12月,《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方案(发电行业)》(以下简称《方案》)印发,明确将以发电行业为突破口率先启动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并指出将分三个阶段逐步建立和运行全国碳市场。长期酝酿和筹备之下,随着全国碳排放市场开市,千呼万唤的碳中和走向落实,以能源改革倒逼中国经济产业走向健康、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改革大幕徐徐开启。 

如此,说2021年是碳中和改革元年当是切实的。 

从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布报告《增长的极限》对地球资源有限性的警告,到国际社会对气候问题的关注和节能减排的发展经济的长期呼吁,减碳、中和已是国际共识。中国明确提出碳中和时间表,既是对世界的庄严承诺,也是我国经历了多年工业化进程后,对实现发展的内在要求,即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决心。 

八大行业占大头 

能源改革时代,高碳排放行业的改革先行。全球数据来看,我国2020年碳排放达到98.94亿吨(全球占比30%),发电、钢铁、电解铝、水泥等八大行业占我国碳排放总量的70%,其中电力行业碳排放占大头(达40亿吨),八大行业加一起大概80亿吨。因此,以电力为主的八大行业是攻克碳排放难题的重中之重。 

根据政策,初期我国碳排放只安排了发电行业(2225家控排企业)参与国内的碳排放交易。未来,按照成熟一个纳入一个的原则,逐步纳入钢铁、有色、石化、化工、建材、造纸、航空等其他行业,将在“十四五”期间纳入八大高排放行业,总控排企业约8000-10000家。 

在这个过程中,高污染高排放企业将随着政策的逐步推进背上包袱,不转型减碳,就倒逼退出,是明确形势。相关人士指出,以电力行业为代表,技术实力弱、转型步伐慢的中小电厂或将逐步被淘汰出局,大型国有发电企业在完成碳中和指标上优势明显。 

清洁能源成明日之星 

要么减少碳的排放、抵消碳排放,要么脱碳增加清洁能源供应。清洁能源在后者上优势明显,如光伏、风电、特高压、氢能、核能、水电等新能源产业受到了各界的关注,传统行业加速应用新能源、新技术,清洁能源产业进一步走向技术落地,进一步扩大应用领域和场景。从创造到普遍认同、颠覆,也许伟大的变革就是这么实现的。 

高瓴资本创始人兼CEO张磊表示,高瓴持续加大对新能源、绿色低碳技术等领域的投资布局,成立了专门的气候变化投资团队,推出专项绿色基金。同时高瓴自2020年致力推动气候变化等学术研究的平台建设,成立产业与创新研究院,并计划支持气候和新能源领域人才培养。 

隆基股份长期以来坚持单晶技术路线,2006年定下的坚持单晶硅、单点突破路线,凭借2015年以来全产业链的一系列的技术升级实现降本增效,成为光伏行业龙头,近期又将氢能列为第五大业务,签下约11个氢能项目。

中国石化建立国内最大的氢气生产项目,目前氢气年生产能力超350万吨,占全国氢气产量的14%左右,在广东、浙江、上海、广西、贵州等地建成若干油氢合建示范站。河钢集团提出了建造一座年产能约120万吨规模的氢冶金示范性工程计划,并在近年来先后投入200多亿元,实施了覆盖产业全生命周期的绿色行动计划。 

ICT企业碳比重或上升 

随着ICT(信息和通信技术产业)产业的迅速发展,伴随而来的电子设备、控制机房等设施的使用也造成了大量的碳排放。报告显示,全球 ICT 产业的温室气体排放占比将会从 2007 年的1%-1.6%,增长到 2040 年的 14% 以上。ICT企业在碳中和任务上也担负着不可推脱的责任。今年,腾讯宣布启动碳中和规划,并长期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的手段减少碳排放。长期以来,蚂蚁金服推出的蚂蚁森林受到大众欢迎,成为阿里的经典减碳项目。 

另一面,信息技术企业在帮助传统企业减碳上起到了重要作用。最明显的当属现代科技企业用技术支持能源相关领域,传统石油、电力、天然气、煤炭等各能源部门技术、管理以及供应相对独立,能源系统整体运行效率偏低,存在一定资源浪费的现象,通过数字技术的应用,有望对能源业务进行优化整合,提高能源转换效率,促进整个产业链的协同发展。 

国家电力投资集团相关人员就表示,在整个电力能源行业脱碳过程中,场景包括了新能源发电、大电网的智能调度,输变电的智能化、高效化,微电网和分布式领域等等都离不开数字化赋能。世界经济论坛数据显示,到2030年各行业受益于ICT技术减少的碳排放量将达到121亿吨,其中能源领域超过18亿吨。根据国际能源署《数字化和能源》预测,数字技术的大规模应用将使油气生产成本减少10%-20%,可以在2040年将太阳能光伏发电和风力发电的弃电率从7%降至1.6%,从而到2040年减少3000万吨二氧化碳排放。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首任主任李俊峰曾表示,应对气候变化实质上是一场发展转型的竞争,中国企业的发展需要从自然资源依赖转向技术依赖。他认为,随着碳市场的启动,许多大型企业开始关注自身的碳减排工作,信息技术、智能技术、AI技术将发挥巨大的作用,数字化转型是各行业转型升级达到减碳、碳中和目的的必然要求。 

另外,随着企业数据量爆发式增长,数据中心也开始进入高速发展阶段,打造绿色数据中心已成为必选项。百度、华为、腾讯等大型互联网企业通过建立碳排放量计算中心,风压、蒸汽流量、烟气氧量等测点数据技术降低人工干预,以更精准、更稳定的生产,让传统行业更环保发展。 

未来,从理念到行动共建命运共同体

 企业纷纷进行低碳转型的举动,环保经营、高效节能、绿色经济理念的普及,有助于企业实现降本增效、良性发展。并且,碳中和的理念指导下,将创造新的生产消费格局,传统企业转型、新能源等新兴产业都将迎来广阔的增长空间,各产业将被推入飞速增长的快车道。 

在商业致富之外,企业、个人更大的使命是为创造更好的社会、更好的生态与生存环境。碳中和目标既是中国发展转型的内在要求,更是为国际开放合作积累相应技术,化挑战为机遇,使人类生活更加美好。随着绿色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谁能抓住这个机会,谁便能在未来走的更好、走的更远。 

总结来说,碳中和无疑是当下热点的话题,而属于它的进程却刚刚开始,无论是科技技术还是资金支持,无论企业经营还是个人生活,都有待为实现节能减排而不断完善,未来需要更多的资金投入、研发创新,从理念到行动,在全体人民的参与下真正实现碳中和,真正实现气候保护。 

结语:碳中和传递了根本的人类使命 

碳中和传递了人类发展的根本使命:人类的发展不应该是基于公地悲剧、责任转嫁、只顾眼前、唯GDP的,而应该是基于共赢、责任、长远、全面的发展和人类精神情操的共同提升,共同建设命运共同体。为了这样的梦想,我们应全力奔赴。 

从2021到2060,双碳使命的探索才刚刚开始。

相关频道: eNews 排行

您对本文或本站有任何意见,请在下方提交,谢谢!

投稿信箱:tougao@enet1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