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信创独角兽企业100强
全世界各行各业联合起来,internet一定要实现!

观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有感

2020-05-09 eNet&Ciweek/月弯弯

《我在故宫修文物》是由央视出品的一部文物修复类纪录片,于2016年1月在CCTV-9播出。后来,该片被搬上B站,大受欢迎,促使纪录片在B站的地位日益上升,逐渐成为和番剧旗鼓相当的一大内容分类。

文物修复中的跨时代对话

文物是过去时,而文物修复工作是现在进行时。对古旧文物进行修复的过程也是现代人和古代人跨时代对话的过程。修复师们在复原钟表、字画、雕塑等艺术作品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古人的创作思维和精湛技艺。

钟表修复师王津在修复乾隆时期的铜镀金乡村音乐水法钟时,看着铜钟内部精细复杂的零部件,多次感叹匠人打造钟表时的创意和用心。木器修复组的屈峰老师说:“中国古代人讲究格物,就是以自身来观物,又以物来观自己。所以,故宫的这些东西都是有生命的。人在制物的过程中,总是要把自己想办法融到里头去。”在修复师们看来,修护文物的过程,就是跟文物交流,感受它们的过程。保存和修复文物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它传递精神和文化,而不单是为了保留一件物品。文物在展出时,游客也在通过展品和古人进行交流,感受他们那个时代的文明。

是乏味的,也是生动的

在外行人看来,文物修复是一项极度费时费力、枯燥乏味的营生。因为无论是字画修补、钟表调试还是漆器修复,都是十分细致的工作,修复者通常需要长年累月地伏案钻研。正如片中老前辈们多次强调的,这是一份很考验耐心的工作,在这里工作的人首先要“坐得住”,能“耐得住寂寞”。这样的生活是乏味的,但又是生动的。

纪录片向我们展示了文保科技部各小组工作的日常,除了钻研文物修复以外,他们也会插科打诨,也会逗猫打枣。他们在清晨给树浇水,在午后给猫咪喂食。6月正是黄杏飘香的季节,他们会晃动树干,拾杏子吃。是呀,你所失去的东西通常都会以另一种形式得到弥补。只有真正热爱生活的人,才能将满腔热忱投注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

择一事,终一生

匠心是一个已经被用烂了的词。但在这部纪录片里,我却看到了真正的匠心。就像大电影的宣传语所说,“择一事,终一生”。有人穷其一生,都在研究钟表修复;有人投入了十年时间,修缮《清明上河图》,有人为了佛像的一只手绞尽脑汁,不断完善。

片中有一个令我印象十分深刻的场景,为了保证漆器粘合水准,闵俊嵘师傅深夜与采漆工人一起入山割漆,这让我想到一个词,“披星戴月”。所谓匠心,大概就是在你看来枯燥乏味的工作,我却能不厌其烦,愿为之皓首穷经。

影片中,木器组的屈峰面对着菩萨像说:佛像一刻就知道,那个味道很难把握,怎么能刻出那种神秘的、纯净的微笑,是最难的。为此,他们翻阅典籍,追本溯源,寻找最最符合作品时代特征和工艺水平的参照。

凭着对文物修复工艺的执着和近乎苛刻的标准,他们将这种“匠心”一代一代地传承了下去。正像片尾部分王津所说,专注其中时感受不到时间流逝,但回想却发现,几十年真的好快,修复这些钟表的过程也是和人生对话的过程;年轻人笑着表示,在这里工作久了,会明显感到自己和外界脱节了,时常产生自己到底身处哪个年代的困惑。然而,无论时代怎样变化,修复师们的匠心却从未改变,就像那一件件珍贵的文物,在岁月的打磨下变得古旧而沧桑,但其中的精神内核却万古流芳。

结语

文物是过去时,但文物带给人的隽永、深邃却是现在进行时。

相关频道: eNews 读书

您对本文或本站有任何意见,请在下方提交,谢谢!

投稿信箱:tougao@enet1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