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信创独角兽企业100强
全世界各行各业联合起来,internet一定要实现!

2019年度手机银行APP TOP50

2020-02-10 eNet&Ciweek/楚风

银行.jpg

2019年12月5日,中国金融认证中心(CFCA)发布的《2019中国电子银行调查报告》显示,个人电子银行移动化趋势显著,手机银行用户比例自2018年首次超越网上银行后,继续保持稳步高速增长,2019年增幅达6%,增速达11%,渠道用户比例达到63%;手机银行APP单机月均有效使用时长为22.2分钟,较去年增长18.1%。

手机银行已成为银行业最重要的线上流量入口,也变成了各家银行的必争之地。仅在2019年第四季度,就有超过6家银行上线了新版手机银行;过去已有超过3600家银行发布了手机银行APP。

表面繁荣的背后,手机银行APP们也存在着各自的隐忧。

船大难掉头

对于一款APP来说,上线只是万里长征的一小步,运营与迭代才是生存的关键。

银行系统的复杂性则导致了迭代成本的增加。每次更新都需要和银行所有部门交涉,有时相关决议还需行长级别领导批示,前前后后甚至花费数月的功夫。

同时,线上获客,对于大多数银行也是极为陌生的领域。目前,各手机银行获客依然多数依靠传统线下模式或者旧有用户注册完成,未发挥出线上引流作用。作为动辄耗费数百万乃至上千万开发的手机银行APP,这份成绩单明显很难让各大银行感到满意。

手机银行就像是银行线上化的排头兵,但要让已经习惯传统线下模式的银行彻底掉头,其难度可以想象。

定位是里子

在用户心智中,手机银行定位仍是一款工具类APP。正是由于其性质就决定了用户“用完即走”的使用习惯。

过往,众多手机银行纷纷在内容化方向发力,短视频与在线直播等纷纷上线,像交通银行便可以通过手机银行中的理财管家模块,实现在线直播、理财经理在线宣传讲解理财知识、销售理财产品等。

但这些尝试往往收效甚微,原因也是如此。心智趋向于第一认知,很难改变。在心理学中,通常把这一现象叫做首因效应,这也是《定位》一书如此强调占据用户心智的原因。用户心智也就决定用户的使用习惯。

因而,在产品设计过程中,需要努力遵循用户的基本心智模型,尽力符合基本习惯,从产品的逻辑层到交互层以及视觉层,概莫能外。

对于众多手机银行而言,当前的首要任务依然是在众多工具类APP中不断提升服务范围与质量。这其中,运营则成为重中之重。

运营是面子

对手机银行来说,运营目的即提高用户使用时长、打开频次与分享欲望,核心是提升服务范围与质量。

扩大服务范围方面,与生活有关的服务均可以纳入进来,几大头部银行做出了不少优秀案例。像中国银行的手机银行在满足日常生活缴费的基础上,添加了查询社保资金、缴纳异地交通罚款等功能,最新上线的外币识别功能也是极具中行特色。各地方银行也可以利用自身区域化优势,做出相应地方特色的拳头产品。

需要注意的是,用户的注意力是有限的,核心功能应当放在醒目位置,功能排布要尽量减少操作步骤,体验舒适是用户使用的前提条件。

提高服务质量方面,目的在于提升用户粘性,方向主要为智能化、个性化、互动化与生态化。

智能化是未来的大趋势,AI安全风控、智能全局搜索、人脸与图像识别都极大有助于提高用户使用体验。同时,针对不同的消费群体,智能化也为精细化运营提供了技术基础,个性化消息推送机制、个性化用户成长体系、个性化内容分发与交叉推荐、个性化金融日历等,实现“千人千面”定制化服务。除此以外,AI客服以及对话式交互体验也极大提高了用户的互动体验,在此基础上增加操作与界面的互动性有望进一步将APP拟人化,建立长期信赖机制。

生态化是增加用户使用时长的关键。未来手机银行的生态应当是集中式的社区模式,在平台化基础上,由手机银行搭台,总行与分行唱戏,构建客户经理与客户线上稳定联系,进一步激发用户的分享与创作热情,逐步改变用户心智,做到用场景获客,用服务聚客,用互动活客,用生态留客。

结语

手机银行已成为银行业最重要的线上流量入口,通过跨界合作、拓展场景等方式,各家银行加强引流并注重提升用户活跃度,将其作为推进零售转型、比拼盈利增长点的重要战场。

未来,手机银行的发展核心是逐步定位用户心智,通过新颖独特的线上运营活动,持续提升用户活跃度,寻求差异化定位,共筑开放合作与场景多元化的金融生态圈,为消费者提供更多便利。

因此手机银行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战略。

相关频道: eNews 排行

您对本文或本站有任何意见,请在下方提交,谢谢!

投稿信箱:tougao@enet1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