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信创独角兽企业100强
全世界各行各业联合起来,internet一定要实现!

2019云计算企业百强

2019-11-07 eNet&Ciweek/水伯

2019云计算百强.jpg

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公布的数据

2018年我国云计算整体市场规模达962.8亿元,增速为39.2%。其中,公有云市场规模达到437亿元,增长65.2%;私有云市场规模达525亿元,增速23.1%。预计未来几年云计算市场将保持稳定增长,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产业链条更趋完整。

在细分市场方面,IaaS依然占据公有云市场的主要份额。2018年,IaaS市场规模达到270亿元,比2017年增长了81.8%;PaaS市场规模为22亿元,与上年相比上升了87.9%。未来几年企业对大数据、游戏和微服务等PaaS产品的需求量将持续增长,PaaS市场仍将保持较高的增速;SaaS市场规模达到145亿元,比2017年增长了38.9%,增速较为稳定。

由此可见我国云计算基础设施仍处于规模投入期,IaaS+PaaS依然是市场增长核心驱动力。然而云计算企业耀眼的数据背后,却也引发了业内人士的担忧。

亏损or盈利

2018自然年阿里云营收规模达到213.6亿元,4年间增长了约20倍,成为亚洲最大的云服务公司。同年,阿里云的净亏损高达55.32亿元人民币,其他国内云企业的情况大体相同,在营收大幅增加的同时,却始终保持着高亏损的状态。而反观国际市场,亚马逊AWS同年在收入256.55亿美金的同时,净利润高达72.96亿美元。

为此,部分业内人士解读其为国内互联网厂商前期盲目追求扩张,缺少技术沉淀所致,故而在当前经济寒冬中亏损实属意料之内。但事实显然并非如此,在全球经济下行的情况下,阿里云依然保持着营收高增长的态势,能够以后来者的身份成为世界前三的云服务商,必有其独到之处。

亏损恰恰说明了阿里云对自身技术与市场前景的信心。只有对市场前景乐观的情况下,企业才会在投资上不断加码。亚马逊之前也是持续亏损,直到美国云市场增速降低到20%左右的时候,亚马逊开始控制成本,很容易就做到了盈利。在中国云市场年增长持续走高之时,云计算服务商没必在初始阶段就将重点放在削减成本上,这样反倒容易丢失潜在的市场份额。

阿里云智能总裁张建锋在一次采访中说道:“我们对云的战略方向充满信心,已经为未来十年做好准备。”与其聚焦于一时的盈亏,或许眼光放长远些,有些问题自然便有了答案。

独立云计算厂商的现实

随着腾讯云的发力,目前我国IaaS市场呈现阿里云和腾讯云双寡头地位,整体市场占有率超40%。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巨头们都凭借资本、技术、客户等壁垒傲立群雄,寡头市场基本已成定局。如何与巨头做产品和战略差异化?

目前来看,对基于云计算的远程基础设施的依赖意味着企业需要承担外包一切的风险。尽管大多数云计算平台都实施了最佳的安全实践,但在外部服务提供商的服务器上存储敏感数据和重要文件仍旧会带来一系列风险。许多公有云用户表示,“即便自己的业务只部署在公有云上,也希望是多云的,而不是只锁定在一家云平台上”。还有很多极端的客户因为害怕被厂商锁定,只用最基础的IaaS层,不用PaaS层的组件。因为如果企业部署了云厂商的PaaS之后,其业务和云平台的耦合性会更高,而很多企业存在被供应商锁定的担忧,不想把鸡蛋放到一个篮子里。

UCloud和青云QingCloud都想在“中立”上做文章。所谓中立,就是云计算厂商不做业务,不会占用数据。“一些与巨头有股权关系的企业会选择UCloud,这些公司希望数据能掌握在自己手里”,UCloud联合创始人兼COO华琨表示。

UCloud数据可信流通平台安全屋即是代表。安全屋可以为企业提供一整套基于云端的安全技术、计算技术和流通规则,确保数据所有者对数据的绝对控制权,数据需求方仅可获得计算分析后的结果,无法接触原始数据,确保在数据所有权不变的情况下,实现数据的安全共享,规避了数据的二次交易、数据泄露等风险。

不过为了应对竞争,独立云计算厂商的产品线不得不越拉越长。青云QingCloud从最初的IaaS服务提供商发展到云平台,从数据中心延伸到边、端,构成云网边端一体化的广义云大平台,UCloud也推出自己的物联网等平台扩充产品线。

这也是独立云计算厂商的无奈之举。青云QingCloud市场副总裁刘靓对此表示,“云计算厂商要么做平台,要么做细分市场。青云QingCloud相信企业对IT的诉求要极其敏捷,除了大平台能帮它们搞定之外,别无他选。所以,如果青云不做平台,未来最好的出路就是被巨头收购,成为平台的一部分。另一条路,就是我们自己做平台,做全产品体系。”

平台建设非一朝一夕之功

随着IaaS这块梯队玩家基本已经定型,而SaaS 领域新老势力众多,正打得难舍难分。处于起步阶段的PaaS,反而成了云计算市场的新变量,新蓝海,吸引了后来者入局。

近年来,为了打造自身产品优势,IaaS厂商开始上攻PaaS,SaaS厂商则开始向下沉淀。IaaS厂商如刚才所说是为了可以在竞争中生存,而SaaS厂商则是希望可以在支撑用户的同时又满足每个租户的个性化需求以及进行个性化开发,目的都是为了构建自身优势。

然而搭建PaaS平台是云计算壁垒最高的产业链环节,PaaS平台不仅仅是技术导向,也是用户导向的,拥有海量客户资源池,是PaaS平台成功基础之一。目前大多数SaaS厂商的管理平台并不能对每个企业或行业的个性化使用诉求给予充分的满足。PaaS生态的道路,才是赢得市场的关键。

早在2016年,北森PaaS平台技术层面就已基本成熟,但产品上架后发现,此时的PaaS平台虽然可以快速的构建出一个原生的SaaS应用,但却缺乏了基于HR业务的独有特性,无法很好地支持客户实现使用场景。为此,北森又花了三年的时间,300多个工程师将业务场景高度抽象的业务架构与高可用高扩展性的技术架构进行进一步的统一,通过不断打磨PaaS平台,将其逐步完善。

如今,北森的PaaS平台日均处理数据已超过10亿条,研发人员超过700人,每年产品迭代超过200次,这让更多的客户和合作伙伴可持续的从PaaS平台中获益。而北森PaaS应用开发技能的培训,也会培养更多PaaS技术人才去打造多元化应用,从而为客户提供持续服务。

如何用科技赋能员工,让员工更加富有成效地工作,让管理和决策更加科学和智能,甚至如何让人和机器和谐工作共处,这些都有待于北森这样的人力资源科技企业去探索和推动。

边云融合

过去一段时间,全球云计算行业迎来了新的技术变量,伴随AI芯片、5G 技术的逐步成熟,海量的硬件设备进一步加速了边缘计算的快速发展,边云融合,俨然成为云计算下半场里最大的技术趋势。

如果说云计算就像是天上的云,看得见摸不着,像章鱼的大脑,边缘计算就类似于八爪鱼的那些小触手,一个触手就是一个小型的机房,靠近具体的实物。这样就可以将整个计算过程放在章鱼触角内部,数据不用再上传到大脑(云端),每个单独触手均可以完成内部计算以及指令的部署,极大提升计算效率。

但要注意的是,这一个过程并非处于绝对的“离线状态”,而是将云、边能力融合后的计算形态。边缘侧的计算架构是为了应对实时决策的需求,与此同时,这些处理过的数据也会上传到云端,帮助“大脑”升级,从而更好地指导“触手”的工作。这一场景毫无疑问将在未来物联网时代频繁出现。在芯片、5G的加持下,越来越多的设备可以根据计算需求去选择云或边的计算,从而实现了边云融合,也让设备更具智能化属性。

边云融合计算如何应用?在制造行业,百度智能云的边云融合架构,可以将智能质检模型的部署时间,从至少一天缩短到1分钟,帮助企业减少80%的人工支出以及将漏检率降低了91%,还可以远程更新模型,解决柔性制造场景下的质检难题。能源行业,雅砻江水电站在接入了百度智能云的边云融合技术之后,成功构建起来“智能+”水电站体系。在这一体系下,借助 “泛在感知”、“边缘计算”、“电力大脑”三大技术,水电站实现了无人值守、智能设备维护,并实现了智能预测和调度等运维和生产场景升级。类似的场景还出现在物流、智能出行、智慧园区、医疗等多个行业。

目前,在百度智能云的技术能力支持下,超过4亿AI边缘设备的边缘计算能力突飞猛进,超过30家城市试点5G商用,城市、企业的基础设备日趋齐备;帮助长沙、无锡、海淀、雄安等超过10家城市向智能化管理升级,以及更多合作伙伴的企业转型。边云融合技术应用的市场需求开始爆发。

产业互联网的场景里,一项技术是否成功的判断依据并不是技术本身有多炫酷,而是不同行业如何利用这些技术实现自身业务的转型升级。“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赋能行业是社会客观存在的需要,也是时代所赋予云计算服务商的责任与使命。

相关频道: eNews 排行

您对本文或本站有任何意见,请在下方提交,谢谢!

投稿信箱:tougao@enet1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