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信创独角兽企业100强
全世界各行各业联合起来,internet一定要实现!

读《传习录》有感

2019-09-17 eNet&Ciweek/扬清

《传习录》读过很多次,大都虎头蛇尾而过,或者读懂了文字意思,其实真正的意思是没弄明白的。

要读明白一本好书,其实不容易。从懂得字面意思,到切实理解,融入生活践履,需要很多辗转的经历,以及机缘巧合的提点与醒悟。看似突然明白,其实是阅历与知识,人情与世事交融之间的豁然。

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

这三句话是不能拆开看的,拆开就是支离与割裂。我的感悟这三句话是一体的,心即理,人与天理之间不是分作两事,人与天理的沟通方式即致良知。致良知也即到达本体。人是这个浩瀚宇宙的一部分,必然分有了这个宇宙所具有的的“天理”。如地球有山川绿洲沙漠,人的心情有欢快低落,生机勃发或垂死衰老。

人和万物是一体的,人是天地间的一部分。故中国古代哲学就有“天人合一”的观念。反而是现在随着工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人离天然的状态越来越远。以为人是这个世界的主宰,而去征服自然。其实这本身就是错的,人和自然应该和谐并存,而不是抗拒征服。

心学不是唯心的学说,这是人们对它的误解。朱熹理学和王阳明心学,其实都是承认一个“天理”存在的。承认客观存在物的存在。山河大地存在,他人存在,宇宙存在,一朵花存在,这些都是不置可否的。

理学和心学的区别,不是主观和客观的区别,他们都承认“天理”的存在。所不同的应该是到达天理的方式,朱熹理学主张读书,格物,向外寻求,偏向“道问学”;而王阳明继承陆九渊“吾心即宇宙,宇宙即悟心”,“六经皆我注脚”,认为通往天理的方式应该是向内求,即尊德性!

但这两者并不是非此即彼,只能偏向一边。二先生所争应该是“尊德性”和“道问学”谁先谁后的问题。而不是王阳明主张“尊德性”,就完全不管“道问学”。平心而论,王阳明是对的。人需要向外追求知识,但是只有先“尊德性”,先有个主宰,才能使道问学有主心骨。否则不过皓首穷经,不知所终!

理解这个需要人生阅历。很多人反对阳明心学,就是因为向外寻求很容易,向内寻求追问却需要百炼成钢,如琢如磨的现实雕琢才能明白:内求才是根本,它使人有主心骨,有主宰,才能主宰外物。而不是被外物所奴役!

致知在格物

《大学》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如果不够透彻理解阳明心学,则不会理解“致知在格物”。阳明心学要求我们致良知,但是并不是到致良知就停止了。他在讲格物和致知时讲得很明白,人是要格物的,如果不向外学习,那么只是空荡荡致知,那也是丧失本体的。更透彻讲,就是“致知在格物”,格物最终还是为了致知!

也就是生活中你不可能光坐着明心见性,然后啥也不干。你需要致良知,然后还需要道问学,不断观察,研究这个世界,在格物中,一切经过心体会一下,把格物最终指向新的致知。也就是格物也是为最后致知的!

朱熹理学有两个弊端:首先主张向外格物求得天理,这样会让人没有主宰。而且内求本来就是重要并且先于外求的。否则人能够通过理智衡量出种种优秀决策,发现自己所做的决策没什么毛病,就是不快乐。这就是因为选择符合理智,但却丧失本心。

就如考虑婚姻,有人衡量家庭背景,职业,金钱,社会地位,各方面达标以后结合但其实并不快乐。而真任性的人其实压根不会考虑这些外在的条件。喜欢就好,有钱难买我喜欢!喜欢是爱情和婚姻最不值钱但是最核心最根本的东西。然后又有人会反驳,可是现实啊,婚姻是很现实的,爱情很脆弱会被现实打败。坦白讲这种格局的人是不自由的,真自由的人会:选我所爱,然后战胜现实。而不是被现实统治和压制中的生命都焉掉了!

朱熹理学的第二弊端:知先行后。为了反对朱熹学说,王阳明提出了知行合一说。当然抠字眼固执于道理,那争论永远没完没了的。王阳明自己也说了,他的学说不过是为了纠偏出现的。朱熹知先行后,会使人陷入知而不行,或者一味求知读书,却从来不去做。

王阳明的知行观和他的学说一脉相承。知行不可分作两事。也就是知中就已经有行了,比如创业,有明确的规划则可以走得更远。做事失败其实在规划阶段就出问题了。知的不彻底,行当然也受限。然后知行合一也是综合了阳明心学“致良知”,以及他对格物致知的辩证理解。

我们在生活之中不可能只是处在致知,致良知阶段。如果只是这样不格物,那么这也是偏颇的。而是致良知,致知,然后去格物;尊德性但不放弃道问学;致知之后行动,在行动中获得先知,又反过来不断行动,认知。在这样循环一体之中,知行并进,人思路越来越清晰,对外界认知,对自己的心体认知也越来越透彻。

总之,一切学说都应灵动理解。王阳明不是反对格物,反对道问学。它的学说以纠偏理学的角色出现,他是想要告诉我们:尊德性先于道问学,知行不可割裂。想告诉我们,到达天理的方式并不复杂,致良知就可以到达天理。

人不能怀疑和看轻自己,相比天理即客观存在,要相信人身上本来就有天理的,通过通达良知,其实也就已经连结了天理。又何必舍近求远,弃灵珠捡石头,放着自己灵性良知不闻不问,本末倒置去外面寻找呢?

向外寻找的前提,也是心即理,而不是理外于我心。格物也是为了致知。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这句话的意思涵盖了阳明心学的关键,只是为了方便记忆,又不免让人饶进弯弯里。也就是这个世界,或者客观存在本来是先于人的判断的,即是“无善无恶心之体”,也就是这个世界,以及这个浩瀚的宇宙是无所谓好无所谓坏的。之所以有了好坏是人开始对它有了人的评价,即“有善有恶意之动”。

也就是说人经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把人认识到的世界等同于真正的客观存在的世界。人滑稽的地方在于对这个世界有限的认识,总结概括出一种规律,然后想当然命名为客观规律,然后再让这个由人弄出来的东西,对立于人的存在,来统治人。这是悖论。因为,首先这个世界真实存在怎样,是谁都不知道的,人所能知道的不过人认知范围内认知到的世界,但人不是全知全能的,以人有限认知到的世界代替真实的世界这是荒唐的。

所以,对一切权威,想当然保持距离和怀疑及审视,是很有必要的。因为一切定论本质上都不是定论!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良知就是很自然简单的东西,但往往因为自然简单,经常容易被我们忽视不见。所以,自欺,虚伪就很容易。良知知善恶,那么由内而外为善去恶就是格物。到此,也就打通了内外,消弭了唯物唯心的分立。发之于内是心,作用于外即是物。心物融合,人境一体,天人合一。

终身修行,在天地中遇见真自己

阳明心学读懂了其实威力很大。他使人变成一个自由人,这种自由就是造命。无论我处于何种境地,承受何种命运,只要我愿意,我其实可以去忠于自己的良知,去行动,去改变,去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但以上都是次要的,最主要是做回真实的人,这个太不容易。世界倒行逆施,贪嗔痴流行,在五浊恶世中变坏是很容易,失去本心,失去真我比发现,保持真我容易更多。

直心是道场。能够体悟到良知,敢于在种种离经叛道之间遵从良知,敢于在功利算计之中坦率爱人,还不被世界邪恶所转移,真实存活,是一生不易的修行。

愿你忠于自己,跨越现实山川千万坠落的阻拦,打败邪恶不受污浊侵染,也像孩子一样容下这世界的一切残缺。在污浊和干净之中,皆不失真人!

相关频道: eNews 读书

您对本文或本站有任何意见,请在下方提交,谢谢!

投稿信箱:tougao@enet1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