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信创独角兽企业100强
全世界各行各业联合起来,internet一定要实现!

《大学》中的经济观

2019-09-17 eNet&Ciweek/芳华

提及《大学》,多数人的第一反应便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文文辞简约,却内涵深刻。历经两千多年,能从传统的封建社会流传至今,且为世人研读,定是有其迷人之处。其哲学意义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当我再次读到这本书时,却被某些别具经济意义的观点所吸引。

“传之十章,释治国平天下”,其中重点阐述了君子有德,人、土、财、用的关系。朱熹评价此章之义在于“务在与民同好恶而不专其利,皆推广絜矩之意也。能如是,则亲贤乐利各得其所,而天下平矣。”虽然该章最终所要传达的仍是治国平天下之大观,但经济稳定也是国家安定不可或缺的一个条件。

“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君王聚敛财富,民心就会失散;君王散财于民,民心就会聚在一起。心聚则天下平,得世人拥护,财富才会充足。这一道理不难理解,唐朝文学家柳宗元曾作散文《捕蛇者说》来阐述赋税之重。此文的创作背景正是唐王朝由盛到衰的历史转折时期。

公元前755年,唐历经安禄山之乱后,由于中央集权和各藩镇不断巩固自己的势力,对百姓加征赋税。繁重的苛捐杂税,令百姓苦不堪言,民心失散,曾开元盛世的大唐王朝如将倾之阁摇摇欲坠。

“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所折射出来的经济观点亦愈发明了。细思其中之意,不难发现供给学派的税收观点与其如出一辙。20世纪70年代,拉弗认为美国经济之所以会发生通胀和严重失业主要原因在于供给不足。而导致供给不足的主要原因在于政府的税负过重,开支过大,打击了供给的积极性。

对此,拉弗指出政府税收和税率(对征收对象征收的税款比例或征收的税款额度)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当税率在某一特定值以下时,提高税率能增加能增加政府收入;但超过这一特定值,再提高税率反而会导致政府税收收入减少。因为较高的税率会抑制经济增长,减少税基(征税的广度,纳税人一般是征税的主导税基),税收会随之下降。反之,减税可以调动生产者积极性,刺激经济增长,税基随之扩大,进而税收收入增加。由此,便产生了拉弗曲线(其中t代表税率,代表最优税率)。

图片3.png

即便不同的经济状况所采取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不同,且不少经济学家对供给学派的税收政策理论也抱有争议,但不得不承认,在凯恩斯理论失效的某些经济状况下,该理论又是着实有效的。

据推敲,《大学》一书成书于战国初期(公元前475年后),而供给学派税收政策理论兴于20世纪70年代。虽然“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简短的一句话在那个遥远的时代并未形成完整的经济理论,但确实能够在其中寻到类于供给学派税收政策的蛛丝马迹。

在此,不去深究《大学》是否是统治者为了便于阶级统治而传播的一种理论工具,仅用最简单的思维去看待它,亦让人不得不叹服其中所蕴含的深意,始于哲学,却不止于哲学。

相关频道: eNews 读书

您对本文或本站有任何意见,请在下方提交,谢谢!

投稿信箱:tougao@enet1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