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信创独角兽企业100强
全世界各行各业联合起来,internet一定要实现!

于有分别处,见无分别心

2019-01-07 eNet&Ciweek/樵苏

《庄子》中有一棵树,或许是古往今来所有活得拧巴的人,都应该去参拜的一棵树。

树的名字叫“栎社”,枝繁叶茂,但山林中伐木的匠人却并不去砍伐它,栎社因此痛痛快快地生长于深山之中。《人间世》中说:“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栎社树没有用处,是以得终其天年。

然而,庄子的弟子对此提出了疑问。庄子和弟子出行,遇到一户人家中有两只雁,一只能鸣,另外一只不能鸣,要杀一只雁待客,仆人向主人请示,主人选择杀不能鸣的那只雁。弟子不解,问庄子:山中的树因为没有用处而得以终天年,现在大雁却因为不能鸣叫而被杀死。先生将何处?

庄子笑曰: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

栎社树的故事,抛开道家学说的框架,在现代社会中,也具有非常实际的启示意义。在茫茫的宇宙中,我们每一个人,很有可能就是山林中一棵普通的树,或者一只雁。生与死,伐与不伐,都是生命的不同状态,我们无法预知生命旅程中将会有什么样的境遇,但我们可以明白自己的心性。是成为在山林中自在生长的树,还是红尘中精雕细作、有高昂标价的工艺品,是成为日日引吭高歌的雁,还是宁死都不肯鸣叫的雁(或者它的终生使命就是成为桌上的美味,以享世人),都归结于自己的内心。明心见性,知道自己想要什么,那么看起来有分别的生与死、山林与红尘,也就无分别了。

红楼梦中有一个细节,刘姥姥进大观园,饮酒时说“实告说罢,我手脚子粗苯,又喝醉了酒,仔细失手打了这瓷杯。有木头杯取了来,便失了手掉了地下,也打不了。”按照蒋勋的说法,刘姥姥这是一种超脱的自在,而薛林二人很可能一辈子也不会有说自己笨的机会。她们自小接受的教育、她们的品味,不允许自己在别人面前展现一点点的不完美,否则可能心里一个月都不舒服。刘姥姥无所顾忌的自在,薛林等人追求完美的矜持,贫穷的粗陋、富贵的枷锁,看起来有云泥之别,细细品味,却都是为追求内心自在、自如的无分别。

视山河大地已无丝毫过患,观自在缘迹却有恒河沙数。佛家讲普度众生,讲和光同尘,但佛也有三身,会根据众生不同的根机和需求来变现出种种不同的身形,应机说法度众。三身有分别,但最终都归向普度众生的无分别。

凡夫俗子或许不能普度众生,也当先求自度。各自度,则众生度。

相关频道: eNews 读书

您对本文或本站有任何意见,请在下方提交,谢谢!

投稿信箱:tougao@enet1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