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信创独角兽企业100强
全世界各行各业联合起来,internet一定要实现!

了解心学

2017-11-02 eNet&Ciweek/疏桐

想了解更多王阳明的心学,绕了一圈,还是《传习录》的内容更丰富,《传习录》可以说是理解阳明心学体系的必读之物,它所阐述的几个观点,对我们理解阳明心学至关重要。

“心即理”。王阳明称它是“立言宗旨”,是王阳明心学的理论基础。王阳明说:“所谓汝心,亦不专是那一团血肉。若是那一团血肉,如今已死的人,那一团血肉还在,缘何不能视听言动?所谓汝心,却是那能视听言动的,这个便是性,便是天理。”由此可见,王阳明所说的“心”是能使人实现视听言动等这些生命活动的本源。包括人在内的一切万物之所以存在,都因为它们自身的天道而各成其性,说“心即理”,就是肯定心和性的同一,所以王阳明说:“心即性,性即理。”既然“心即性”,那么心与包括人在内的天下万物的存在就有了本质上的根本联系,“吾心”与“物理”在本质上是统一的,所以既不能在“吾心”之外去求“物理”,也不能在“物理”之外去求“吾心”。王阳明的“心即理”说,既要求个体以宇宙生命之全体为本源来建立主体性,从而为其“知行合一”说张本,又强调了天下万物之整全的统一性归原于心体本身。

“知行合一”。如果“心即理”是哲学意义上的本体论架构,那么“知行合一”即是其功夫论,是人在其现实生存过程中把同一于天道、天理的本心实现出来的根本方法。“知行合一”的“知”,在王阳明的论述之中,包含了感知、知觉、知识、良知;“行”则涉及内行(思想、情感、意识等的发生)与外行(身体行动)。不论“知”“行”,它们都是两相合一而不是相互分离的,也就是说,“知行合一”实际上是人的现实生存的真实状态,而若“知”“行”分离,不能合一,那么实际上是被“私意”“私欲”所间隔的结果,从而丧失了“知”“行”的本体。日常生活经验告诉我们,我们发出的某种行动,总是在某种“心意”的主导之下的,如“知渴”则饮,“知饿”则食,因此“知”既是“行”的主导意识,又是“行”的起点或开端,“行”则是“知”所外现的行动,是“知”的贯彻落实,所以王阳明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也就是说“知”“行”之所以在过程性上是相互统一的,因为它们本就是同一过程所呈现出来的两个面相,因此王阳明说“知行合一”,实质则是说“知行同一”,是用两个字说一个功夫。就知识活动而言,行动的过程与获得知识的过程是同一的。王阳明说:“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离。”知是行之体,行为知之用;行是知之体,知为行之用。从这个观点来看,“知行合一”在终极本体意义上的展开,就是“致良知”。

“致良知”。这是王阳明先生对他毕生思想的综括与总结,他曾称之为“真圣门正法眼藏”,是圣人相传“一点滴骨血”。在理论上,“良知”说是“知行合一”说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按王阳明的阐释,良知在人的存在是人人平等都有的,即是“本心”。正是这一“本心”,使人成为完全意义的人。就人的自身存在而言,“良知”是生命存在的本初原始,或谓之生命本源。以良知为本源的现实存在者,正是因获得了这一本源的能力,才使包括情感、情绪、意志、愿欲、知识等等在内的全部生命活动成为可能,这才是人的生命状态的本来面貌。

相关频道: eNews 读书

您对本文或本站有任何意见,请在下方提交,谢谢!

投稿信箱:tougao@enet1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