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信创独角兽企业100强
全世界各行各业联合起来,internet一定要实现!

道也性也,中也和也

2017-06-02 eNet&Ciweek/清芷

《中庸》开篇有言:“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何为“性”?“性”是人类有别于其他物种的根本,与生俱来,同时也会随着时间、空间的变化而逐渐改变。“性”亦是“情”得以发生的内在依据,或者可以说“情之未发为性”。

人生而得自于天,具众理而应万物,此为人之本性,基于本性的所思所悟,即为中庸之“中”。奈何大千世界,尚有人欲之私及恶俗染习,即便书读破万卷,也往往难免于流俗,直至受制于自己的情绪,纠结于自我与本我的缠斗中无法自拔。喜怒哀惧爱恶欲,七情六欲实乃人之本性,但需知过度放大任何一种情绪都会成为个人的私欲。是故: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德而中正也,庸言之信,庸行之谨。这是古人对中庸之道最早的注解,中庸本身是儒家修身极高的境界,孔子曾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所谓“七十而从心所欲”既可理解为中庸之境,但在这之前,需有志于学、需知天命。

自然,世人皆有七情六欲,中庸之道并非是教人戒情革欲,而是在本性的状态下表达自己的情绪,不过不避。既然人性本“中”,那么其所发之情也应该是“和”的,且“中和”之状态不可须臾离也,即为: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中庸之道的现实意义在于让人们能够与自己、与社会、与自然和谐相处,在内心不被私欲蒙蔽的条件下体悟这个世界,洞悉万物之规律,有自己所坚持的信仰和原则,常怀敬畏之心,敬畏天地之灵,敬畏仁孝之德,敬畏每一个生命,在不断的体悟中感知自己的存在,不被躯壳束缚,亦不被周遭所牵引,至中至和,便是本性的回归。

人人皆圣贤,何为圣贤?孔子的“克己复礼”是也,《中庸》的“致中和”是也,朱子的“居敬穷理”是也,陆九渊的“发明本心”是也,阳明的“致良知”亦是也。

相关频道: eNews 读书

您对本文或本站有任何意见,请在下方提交,谢谢!

投稿信箱:tougao@enet1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