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信创独角兽企业100强
全世界各行各业联合起来,internet一定要实现!

学习《阳明语录》的目的

2017-05-05 eNet&Ciweek/雨泽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王阳明。

我们身处于一个飞速发展的世界之中,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整体生活水平的提高,然而物质上的提升带给我们的不是一个精神生活协同递进的发展,而是体现在人们精神层面的日益空虚、匮乏,对很多人而言,财富和权利所带来的冲击和吸引力让人彻底的堕落到了深渊,精神层面更被这些物质所牢牢操控逐渐变得愈加扭曲不堪。“心本来是没有善没有恶的,我们每一个意念都有善恶之分,而判断这些善恶的知识和经验就在于良知,良知是善行的指导。修行就是践行那些我们认为是善的东西,善行出善知。”

物质很多时候只是肤浅在表面上的事物,精神层次的提升,才是人们从内而外的提升,才是使你这个人达到一种彻底升华的提升,不断的挖掘自己,鞭笞自己,才能让你的目标变得更明确,找到人生的前进方向和使命。学习《阳明语录》的目的,就在于此。

达到内心的平和,处事不惊,使自己的心胸更加宽广,让自己身处于惊涛骇浪之中,也可以从始至终的达到一种平衡舒畅的感觉。不因毫无价值的内因和外物,把自己宝贵的精力耗费于此。逐渐的去接受事物本身的问题,使内心可以去平和的接受,看清事物的本质,想办法改变和控制它,就算是没有办法去改变的情况,也要学会在发展过程中积累经验,寻找潜在的快乐,让自己控制住自己的心性。生活是自己过出来的生活,只有自己真正掌握了自己的心性,凡是都可以快乐的去面对,才是自己快乐的本质。这就是“心即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别人之上,我们可以追求自己的快乐,达到心即理的境界,但是要建立于良知的基础上,不要做伤害他人的事,也不要触犯道德的底线,违背做人的原则。在做任何事之前,首先在考虑自己的良知,究竟这件事是否符合自己的良知,符合客观社会所认可的良知,人不能昧着良心做事,更不可以为了自己的私欲而做出伤天害理的事情。不因外物而改变的心境,用良知考量每一件事,才是最完满的境界。这就是“致良知”。

实践是检验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把你认为正确的,你所知的良知付出于实践,在每一种行为上都以这个良知为准则的进行调整,真正的做到“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统一两者,“以知为行,知决定行”,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将知与行相互融合贯通,以所知做所事,不违心,不做作,从而达到“我心光明”的境界。这就是“知行合一”。

我认为“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三种观点的统一,就是王阳明先生所追求那个“一”,“一”即代表一切,所有事物的整体都可以归在在这个“一”上面。在工作生活和做人处事上面,无论于你的言辞还是行为,都遵循着一致的原则,就是专一的、至诚的。不以事物的大小、时间、地点、人物为转移,一致恪守自己的理念,以这个“一”为根本,做到以一为终,一以贯之,人生才会越接近于平和,接近于良知,接近于自己的本心,人不管做什么事都会比之前变得更快乐,同时这种快乐也会反作用于你的生活工作之中,潜在的提升一切的运作效率,自然而然的能力就会提升。抛开物质的枷锁,精神层面的不断提升,让你的人生更有动力,更有方向,更有目标,找到自己的使命,无穷无尽的力量推动着你,自由便孕育而生,快乐便孕育而生。想你能想,做你能做,这些都不是问题,一切都不是问题。

相关频道: eNews 读书

您对本文或本站有任何意见,请在下方提交,谢谢!

投稿信箱:tougao@enet1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