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信创独角兽企业100强
全世界各行各业联合起来,internet一定要实现!

不谈盈利的共享单车是个伪命题?

2017-01-13 eNet&Ciweek/白薇

共享单车这个话题由来已久,并且相关的实践一直在进行

共享单车这个话题最早大概可以追溯到1965年在阿姆斯特丹实验的Witte Fietsen(“白自行车”)公共自行车项目,大量自行车被收集起来,喷成白色放在街上供市民使用,遗憾的是,该项目最终由于面临严重损坏、偷盗等问题而被迫叫停。直至2007年,法国巴黎市政府推出了与之类似的“单车自由骑”项目,虽然其所带来的积极影响不容否认,但是伴随而来的问题,诸如单车被盗、损毁等,最终使经营者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

国内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也不是近两年才出现,早在2008年9月,杭州公共自行车就上线了,从那个时候开始,全国大中城市都开始陆续向市民提供公共自行车服务,公共自行车以较快的速度发展起来,截至2015年3月,中国已有215个市县开展了公共自行车项目。然而我国的公共自行车项目,往往是披着商业项目外衣运营的公益项目,依赖政府资金,自身盈利困难,企业自身难以实现规模化发展,并且经营成本、道路规划和综合管理的问题使得不少城市的项目沦为鸡肋。 

共享单车怎么突然就火了?

时至2016年,情况发生了极大地转变,在移动互联网红利将尽,O2O项目接连倒闭的情况下,共享单车突然成为资本的宠儿,在全国烧起一把熊熊大火。随着摩拜、ofo在一线城市掀起数个回合的较量,越来越多的新面孔忙不迭地进入这一市场,入局者遍及互联网公司、单车制造商、公共自行车运营方等,百团大战、烧钱大战一眼望不到尽头。共享单车之所以获得众多VC的青睐,大概是因为它讲了一个好故事:依托互联网技术,搭建平台,用自行车集聚用户,让用户成为平台上的节点,节点越多,价值越高,换言之,只要有大量流量,就能盈利。

插上互联网思维的翅膀,却难逃运营的困局

然而,只怕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纵观共享单车发展的历史,即便插上了互联网思维的翅膀,今天的共享单车企业仍然面临很多老问题,如单车损毁、丢失的问题和维修、运营成本高等,新问题也接踵而至,如雾霾的影响以及电动车、智行车等对于自行车在市民出行方式中的分担率的瓦解。2016年的冬天对于共享单车领域的各家企业来说似乎格外寒冷,活下去似乎成为所有共享单车企业最强烈的信念。

共享单车领域的现状可以说是“肉少狼多熊在睡”, 市场情况不容乐观。其中“肉少”,是指单车共享市场有限,随着交通出行方式的丰富,自行车的分担率在逐年下降;“狼多”,是指竞争者多,一方面会导致市场碎片化,各家公司都吃不饱最终都死翘翘;另一方面也会因重复建设导致社会资源的大量浪费;“熊在睡”,是指政府主导下的公共自行车,目前还在装睡,没有主动加入战团中。

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共享单车依靠租金盈利在现阶段乃至未来一段时间几乎都不可能实现。共享单车终究不是滴滴,对于共享单车这类低客单价、需用高频支撑的产品,当下的市场环境无疑充满了挑战。而共享单车涉及资金需求量较大的硬件产业链,一旦厂商资金运转不灵,便有可能关乎企业存亡。

尽管盈利乏力,但共享单车的价值不容忽视

是的,凡是不谈盈利的共享单车,不如去干点别的,这一商业模式一直以来饱受争议,然而,却不得不看到共享单车兴起的必然性——即人们对于“最后一公里”便捷出行的需求。

此时,共享单车企业必须要正视摆在面前的困境,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第一,扩大融资,大幅增加服务点和车辆,以提高单车使用率;第二,加大征信体系建设,完善相应的监督机制,减少车辆的恶意损毁、偷盗等情况的发生;第三,改变当前以租金来盈利的单一盈利模式,积极创新盈利模式;第四,增加合作,减少恶性竞争,如ofo整合更多单车制造商资源,发挥平台优势,同时降低成本;第五,当一个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垂直化、细分化是必然的的趋势,一些新入局的企业何不从创新思维开始;第六,共享单车自身固有的公益基因,也是其加强与政府的合作的机会。 

正如摩拜单车王晓峰所言,“一个对公众有价值的服务,最终肯定能找到赚钱的办法。”对于一个创业项目来说,现在谈盈利还为时尚早。

共享经济最终还要回归对价值的主张

抛开共享单车,共享经济的理论价值归宿最终还是要指向“共享”这一终极目标,发挥技术创新优势顺势健全“共享经济”秩序,完善“共享经济”奖惩,创造“共享经济”使用环境,是当下共享经济领域中所有企业共同的使命。因为,打造共享经济的背后,共享精神的认同与传播显得更为紧要。

相关频道: eNews

您对本文或本站有任何意见,请在下方提交,谢谢!

投稿信箱:tougao@enet1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