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信创独角兽企业100强
全世界各行各业联合起来,internet一定要实现!

试图勾勒鲍勃迪伦

2016-11-08 eNet&Ciweek/小令

有些美好或者神圣需要时间历练,需要持久挖掘,需要偶尔拾起。就如同鲍勃迪伦,不能只把他与诺贝尔文学奖联系在一起。而浅陋如我,也只能凭感观勾勒一二。 

生动具体的印象为鲍勃迪伦是斯蒂文·乔布斯的偶像,乔帮主的偶像自然段位不低、身手不凡。乔布斯喜欢的一首作品one too many mornings中,孤寂的街道与燃烧的大脑,栖身的狭小场景与向远处延伸的道路,在简洁的音乐作品里,渗透出青年的彷徨、追逐。 

都说迪伦的歌曲传达了他们那几代年轻人的精神状态,他的作品与美国60年代反战、民权运动等宏大主题相连,他的歌词就如同启示。但是,迪伦从来不满足于让音乐只与时代相关,被政治绑架,他从未停止,保足音乐本身的生命力、丰富性,让音乐归于个人,归于心灵与精神。 

哭笑不得的美国文学界 

当大众得知鲍勃迪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时,那些早已被他俘获的人群十分欣然,同时也有人质疑诺贝尔文学奖的价值。 

诺贝尔文学奖的价值在于关注那些值得被关注却不为人所知的文学贡献者。上一位获此殊荣的美国作家是托尼·莫丽森,时间为1993年。二十多年之后,这一桂冠授予一位创作歌手,表彰其歌词的文学性、艺术性,着实令美国文学界的哭笑不得。迪伦真的能够与其他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比肩吗?文学的价值是什么? 

最直观的感受为,我们曾经下意识的将文学认定为印刷为铅字的诗歌或者小说。现在,文学也是听觉的,先从听觉开始,抒发情致,唤起想象,成为传唱里的经典。 

毫无矫饰的直击 

他的声音是沙哑的。 

当看到他黑白现场演唱视频时,在不能清晰辨认发音时,会觉难以为继。有乐评人曾形容他发出的声音“像狗的腿被网在了铁丝网上”。 

也从不用期待他会穿什么礼服进行演出,正如观众无法想象约翰·贝兹(John Baez)穿着礼服演唱一般。作为60年代最受关注的一对金童玉女,他们一直简约,一把吉他搭配麦克,足矣。当然,迪伦一定会带着他的口琴。 

他们最忠实的不是装束、妆容,而是表达的意志,灵感的昭示,去抵达真实。它是真实的气息,是希望世界本应是如何,是精神的朝圣。 

浪子与天涯 

鲍勃迪伦出生于明尼苏达州Duluth的一个犹太家庭。明尼苏达州是美国中部偏北的地方,他的故乡是苏必利尔湖岸的一座海港城市,四季分明。他成长于Hibbing,那里铁矿石资源丰富。他曾经说,他的家乡既不贫穷也不富裕,人们生活正常,而迪伦总是想离开,不停地离开。 

1959年,他18岁,到明尼阿波利斯这座城市开始读大学。也是在这个时候,他从最初的摇滚转向美国民谣音乐传统。可能是注定的,他并不能安分地完成大学,于1960年辍学,抵达纽约,去见他的偶像伍迪·格斯里(Woody Guthrie)。迪伦认为,伍迪的歌曲才能真正传递出美国精神(the true voice of American spirit)。 

1961年,迪伦混迹于纽约曼哈顿格林威治村,去酒吧表演,谋求生存。这个“村子”历来聚集各种自由人士,是美国波西米亚文化的始点,颇为放浪形骸。 

几年间,迪伦以他的才华迅速在民谣领域崛起。到1965年,Like a Rolling Stone在英美更加俘获人心,如果不提之前的Blowing in the Wind、The Times They Are a-Changin’等,以及在伍德斯托克音乐节上引起的轰动。 

1965年,迪伦用6个月时间游历美国和加拿大;1966年,摩托车发生事故;1967年,回到乡村音乐圣地——田纳西州纳什维尔…… 

除忙于巡演外,迪伦几乎淡出公众视野。就连瑞典学院评委组电话通知他获奖消息时,也迟迟未能联系到他。 

他就是贝兹Diamond and Rust里的浪子(vagabond),无法停留。一旦停歇,便可默默无闻。他是美国的游吟诗人(Troubadour)。可能,音乐让他更接近自由。 

民谣是一座纪念碑,迪伦不是 

迪伦的The Times They Are a-Changin就像预言。他的作品与时代紧密结合,不论是反战、民权运动、肯尼迪被刺杀还是古巴导弹计划。 

美国诗歌则有创作了《荒原》(The Waste Land)的T. S. 艾略特,意象主义诗人埃兹拉·庞德(Ezra Pond),还有创作了《嚎叫》(Howl)的艾伦·金斯堡(Allen Ginsberg)等,他们同样传递着时代的精神。 

作为一个创作歌手,鲍勃迪伦的歌词挑战了流行音乐的陈规,这正是民谣的不同之处。迪伦认为,即使与摇滚相比,民谣都更为严肃。民谣有沮丧,有悲伤,有胜利,有对超自然、形而上学的信念,有更深邃的情感。 

最初,他的作品被认为是抗议之歌,其部分灵感来自于民谣前辈伍迪·格斯里(Woody Guthrie)和皮特·西格(Pete Seeger),他们对于话题性的、能引起大众共鸣的作品抱有热情。 

而迪伦的成长与潜力超乎寻常,超越了前辈。他的声音原始、粗糙、未经训练,又充满朝气,鼻音很重,却有戏剧般的感染力。他被视为反抗者的标杆,而他用审慎的冷静旁观、质疑世界,又回归内心。 

他曾表示,前辈格斯里说过,音乐不需要押韵(rhyme)。但迪伦认为如果不需要押韵,那么音乐还有一种需要适应的特有结构。迪伦年轻时极度热爱诗歌。他的原名是鲍勃齐默尔曼(Bob Zimmerman),后因为喜欢英国诗人迪伦·托马斯(Dylan Thomas)而改为了鲍勃迪伦(Bob Dylan)。

所以,在迪伦的民谣音乐生涯里,他继承风范,同时将诗歌注入民谣中,用一种审慎的、严肃的,同时也是浪漫的语言,将诗歌与音乐结合在一起,将民谣那种最为原始的、天然的音乐形式再次完善。做民谣,做艺术。

后来迪伦转向不想成为政治发声筒,转向更为幽默的表达方式,有情歌、有摇滚,有电音。因此,也引起了争议,人们认为迪伦背叛了民谣。 

音乐与诗歌、哲学是相通的。民谣,是实现这一理想的形式。而迪伦始终保持着个人对于艺术的谦逊。

结语

回想1963年2月,某个下雪的一天。在曼哈顿格林威治村中心,摄影师拍下了迪伦与恋人Suez的照片。迪伦身着牛仔裤,双手放在裤袋中,Suez挽着他的胳膊。这张照片也成为了民谣史上最知名的专辑封面之一。 

鲍勃迪伦说,“当时天气寒冷彻骨,我内心的火热却从未熄灭(the air was bitter cold, always below zero, but the fire in my mind was never out.)。” 

美国六十年代的精神仍然给予我们看待现代世界的视角。 

可以再听他的Mr. Tambourine Man,于清晨或日落。 

相关频道: eNews 读书

您对本文或本站有任何意见,请在下方提交,谢谢!

投稿信箱:tougao@enet1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