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信创独角兽企业100强
全世界各行各业联合起来,internet一定要实现!

读《传习录》有感

2016-08-09 eNet&Ciweek/一风

《传习录》是儒家圣人王阳明学生集其长期语录、书信等言论,编辑而成的一部简集。静下心来将《传习录》读一读,不觉思绪渐平。 

心即天理一说是阳明心学的核心,一切都是围绕这个核心深入展开。为说明这个问题,《传习录》用了朱熹的天理概念做为对比。朱熹认为,天理就是宇宙一切事物生成和运行的本源,是平常说的太极的“用”,归结起来“太极不过一理”。大多数人之所以不知天理为何物,主要被自己欲望所蒙蔽和牵引。顺势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认为惟有如此方能使人回归本源。在这个终极点上,王阳明的看法与朱熹是一致的。只不过结合落实到了“人”上。这就造就了二者“格物”的不同的方式方法。王阳明认为,既是“天”理,就根本不是格与不格的问题,其本就天然存在。这种存在必然是通过人心而体现。自然而然展现出“心即天理”的思想。王阳明 “从心出发”,阳明心学之“心”的概念,不仅仅指我们平时认为的那个心理的“心”。王阳明有云:“心既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否?”。扩展开来,就包括了人的心理之心和行为本身,以及整个的“外在”事物,是一颗“大心”。这是阳明心学之“法门”。更符合“天人合一”的哲学观。 

任何事物都是内容与形式高度统一的结果。无论是内容决定形式,还是形式决定内容,都是情形各异的方便说法而已。观点观念的本身是无谓错误或正确的,错误或正确得放在一个“背景”下去思量考察才会产生。理到深处,内容与形式其实就是一回事。何为良知?《传习录》中好几处载有王阳明回答学生关于此的话。心既天理,那么良知也天理就成了阳明心学独特的表达形式。具体讲,良知的“知”出于人的“五官一感”。《传习录》中云:“良知,心之本体,既所谓性善也,未发之中也,寂然不动之体也,廓然大公也。” 未发之中等语,指的人五官一感功能的本身。感觉综合了五官体验,形成了心理上的喜怒哀愁怨等情绪,处于“寂然不动之体也”的阶段。这就将“知”上升到了天理的本体层次。合一全优便是“良知”。

阳明心学从本体出发,认为物根本不存在格与不格之说。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所在便是物。宇宙之一切都是心的显现。之所以仍要“格物”,是因为人自出生以来,长久浸泡于环境和社会,自然习染了种种淫思邪气混乱杂质。格物首要就要“从心出发”,将习染了的种种之非归于良知。而阳明心学却视天理为人心所本有,与人后天的作为没任何关系,格与不格都天然存在。王阳明虽口说“格物”,但思想实质却并没有将“种种淫思邪气混乱杂质”视为外物,仍然是其“知”的一部分,只不过是“不良的知”而已。与其说是格物,不如说是“正物”。将充塞于人心内的不正回到良知正道上来。良知是格物的准则和标尺,是阳明心学总体上的的“中”与“和”。 

致“中”、 “和”乃万事万物的运行本质。

相关频道: eNews 读书

您对本文或本站有任何意见,请在下方提交,谢谢!

投稿信箱:tougao@enet1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