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信创独角兽企业100强
全世界各行各业联合起来,internet一定要实现!

朝花夕拾

2016-05-03 eNet&Ciweek/九死

前段时间读到孟子的当仁不让,顿觉自己的懈怠和文过饰非。痛定思痛,找回了读书的热情。

有个段子是每一个门卫都是哲学家,因为他们随口就能问出三个终极问题:你是谁?你为什么来?你要去哪?这样看来,在我从小就有当门卫的潜质。因为在我很小的时候,生长的环境就迫使开始追问自己并思考并这三个问题。

我从小悟性差,刚读小学屁都不懂的我就更谈不上什么智慧,也无法靠自己思考获得这三个问题的答案,于是那时的我寻求于书本,也因为经常被关在家里面,没处可去,于是开始看各种各样的书,印象中是从一本租来的蔡志忠的漫画《禅说》开始,然后变得一发不可收拾……从小说中寻找人性,从百科中了解世界,在画册里环游各地,在故事里去感同身受各式主人公的生活……那个时候可真是觉得书中真有颜如玉、黄金屋、千钟粟、车马簇。

在我开始读初一时,看过的书搁家里,一个书柜已经放不下了。那时的我一天就能读完一本《哈利波特与魔法石》,晚上还能把剧情绘声绘色地说给我妈听。但那时的我也离那三个问题的答案越来越远,自己看得就更模糊了,也因为每一本书差不多最后都是happy ending,让我觉得什么样的生活好像都挺好的。

回想起来,那种什么都吸收的状态好像挺危险的,也正是在我急需一个好的甄别依据的时候,我恰好开始正儿八经读历史和典籍。也就是那个时候,忽然发现历史就是最好的筛选者,五花八门的知识和信息被几千年的历史洗涤,存留于世的必然是最有价值的文字。这些文字,经受住了几千年品鉴它们的文人学者们思想的碰撞,经受住了来自世界各个角落的文化意识的冲击,屹立于历史的浪潮中而不倒。它们不仅仅凝聚了古代圣贤们的思想精华,也凝聚着世代传承这些思想精华的人类的智慧。

而现在回过头来也发现,恰恰是这些国学和经典,不仅仅包含了我一直苦苦寻找的“我是谁”,“我为什么来”,“我要去哪”三个问题的答案,更重要的是,他们成了一块镜子,让我开始自己去思考,去寻找自己内心的想法,去对照;也成了一块板砖,不是用来拍别人,而是用来拍自己。明镜高悬啊!

冯唐说读书:“我摆开几个茶杯,杜牧、李白、劳伦斯、亨利•米勒就静静地坐在对面。倒上茶,千年前的月光花影便在小屋里游荡。他们的文字和我没有间隔。我知道他们文字里所有的大智慧和小心思,这对于我毫无困难。他们的魂魄,透过文字,在瞬间穿越千年时间和万里空间,在他们绝不知晓的北京市朝阳区的一个小屋子里,纠缠我的魂魄,让我心如刀绞,然后泪流满面。”

我深以为然,同样深以为然的还有冯唐的金线论调,文字是有好坏,是可以划出金线的,实际上,书读得越多,也就越能分辨。所有的书讲的都是文化,无外乎四个维度:

一、思维方式:我应该怎样认知自己,他人和世界;

二、价值诉求:我追求的目标是什么,乃至这个世界所追求的目标是什么;

三、行为模式:我应该怎样做去才可以达成我的使命;

四、学术范式:我应该怎样接受、记录、传承这些精神性的东西

而这四个维度,指向的都是同一个东西,那个最好的,最终的,最本质的,最真实的,所追求的……可以用一系列终极词来描绘的东西。高老师说那个“一”,我也深以为然。尽管每一本书说的“一”都不一样,但是大家都是在不断地去寻找,去追求,去靠近。

也正因此,最近拿起书本的频率又变得越来越高,开始上下班和外出路上都会拿出平板来看书,开始无法自拔,重拾读书时沉浸其中的那种快乐。

虽然释迦摩尼,老子,王阳明这些圣人一竿子把答案捅到了底,但是现在的我,依然不具有足够的智慧来完全领悟,接受,并回答自己那三个问题,但是为了这些问题的答案,我一定会永远孜孜不倦地追求,正如离骚中的那一句:亦余心之所向兮,虽九死其尤未悔。

也想起了小时候以此给自己取的字,以后就接着叫“九死”吧!

相关频道: eNews 读书

您对本文或本站有任何意见,请在下方提交,谢谢!

投稿信箱:tougao@enet1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