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信创独角兽企业100强
全世界各行各业联合起来,internet一定要实现!

银行的未来是电商?——目前排名第三的电商已经是银行

2015-07-10 eNet&Ciweek/析文

未标题-1.jpg

"如果银行不改变,我们就改变银行!"也许两年前马云放出这句豪言的时候,万万没想到传统银行真的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开始它们的改革行动。

仅次于阿里、京东的,是一家银行的电商!

短短两年时间,银行以各类形式相继"触网"。如今,微众银行、直销银行、网商银行等多种经济实体并驾齐驱。繁荣的互联网金融市场已花开满园。其中,最颠覆一贯思维的应该是,多家传统银行在悄无声息中开始做起了电商,而且值得注意的是,没有电商经验的传统银行瞬间做到中国电商前三!

不管是不是过度包装,中国工商银行"融e购"前月公布了"1000亿元累积交易额"的数字。首先,"1000亿元"仅仅是一年的交易金额(从2014年1月上线到2015年3月);其次,"融e购"仅仅是中国工商银行的纯电商平台,不与线下物理网点开展的业务重叠。因此,"1000亿"的概念就意味着,以2014年全年成交的商品总金额来排名,"融e购"已成为仅次于阿里(7600亿)、京东(2600亿)的中国第三大电商。而且,按照工行发布的新一年度"3000亿"的目标交易量,"融e购"赶超京东甚至阿里也是指日可待。

银行做电商不只是工行一家。眼下,中国建设银行、中国交通银行、中国农业银行、民生银行等相继推出了自己的电商平台。只不过相比工行的"融e购",这几家银行的电商布局略显低调。但是从各大银行瞄准电商蓝海并闯入这片刀刃相向的迷雾阵来看,传统银行已经意识到了互联网所带来的冲击,以期借助电商渠道,开拓新的盈利方式。电商之间的"死磕战"将今非昔比,"分食"格局变化的时候可能不远了。

银行跨界做电商是其大力发展中间业务的表现,使其收入来源开始多元化

对于银行做电商的理由,也许可以直接概括为"外忧内患"的双重压力。

"外忧"主要在于互联网环境下各类平台对消费信贷这块肥肉的争夺。第一,以阿里、京东为代表的电商巨头纷纷发力互联网金融--白条、虚拟信用卡乃至网络银行;第二,以蚂蚁金服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服务集团不断推出各类新的交易或理财产品。原本被银行基本垄断的金融市场现如今又涌出来无数的分食者,银行的地位和优势快速下滑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储户的大量流失也加速了传统银行业的转型步伐。

在社会环境、经营模式等因素的影响之下,物理银行办事效率往往难以提高。而且受到互联网金融和利率市场化的冲击,银行的存贷款利息差越来越窄。在存款利率市场化之前,能否有业务或产品能够产生稳定的中间业务收入,成了每个银行都要思考的事情。这是银行业的"内患"所引发的。因而,当阿里、京东做金融做得风生水起之时,银行知道再不发展新的盈利模式,饭碗就要被本来的"门外汉"们抢走了。如果能把电商平台做起来,产生稳定的业务收入,也是美事一件。

银行跨界做电商是其大力发展中间业务的表现,这使得其收入来源更加多元化,非利息收入进一步提升,银行的转型也将得以稳固和发展。但是,众所周知,电商的重点和难点在于如何有效运营。专业电商经过多年发展,拥有渐趋成熟的运营模式和稳定的客户群,特别是对于用户数据的掌握和获客渠道的挖掘。而银行电商化,实质上只是一个纯粹的,形态最接近于一般电商平台的银行系电商实体,和互联网时代的大流量的独立电商平台相比(如阿里、京东),银行系电商平台并不具有优势,专业领先的技能技术以及对消费群体的深入了解是其发展的短板。

因而,与推出众筹银行、直销银行等的目的相似,银行做电商,旨在通过此平台,加深对其客户属性等相关信息的掌握,提升其客户的黏性、体验度和活跃度,并能更精确地锁定客户源。所以相对于盈利,电商平台背后的大数据信息、支付功能、融资功能或许才是银行更关注的目标。

这应该可以被看作是银行运用互联网思维拓展其业务范围,实现自身重大变革的重要一步。虽然工行触网的核心是电商,但最终目的实际是电商背后的金融服务,也就是它的"老本行"。如果各家银行可以打造出自身的封闭系统,那客户的一生也许可以只在某一家银行的服务里面打转,各种收益也都将归于银行本身。这是一个美妙的理想蓝图,但到底实现的可能性有多大,得先从银行到底适不适合做电商来分析。

互联网最大的问题是假货,劣质货

"有钱能使鬼推磨"曾被没钱人拿来调侃和嘲讽,但在网络时代,经济运行模式让资金变得不再那么重要,企业的成长也不再单纯依靠钱来支撑,但可用资金的多少却能决定企业是否有能力去拓展或开展自身的附加业务。

电商也曾经被称为"高大上"的行业,这里的高主要是指运营成本或推广费用等方面的花费较高。对传统银行来说,其天然优势就是有钱。这不但有利于对其电商平台的管理和维护,也更有助于加深与供应商的紧密联系。在许多供应商看来,和信誉更高和偿付能力更强的传统银行合作,能更顺利地获得信贷支持,减轻货品流通环节中面临的风险和压力。

其次,互联网最大的问题是假货,劣质货。淘宝这种集贸市场的招商方式自不用多说,京东也深为假货的问题担忧。这一点上,传统银行的高质平台在筛选供应商和货品方面具有更强的能力,特别是对于某些金融服务产品,如金条等,消费者能更放心地购买。当然,这也意味着入驻传统银行电商平台的多数商家,在售卖同样的货品情况下,不会开出比淘宝、京东等平台上更低的价格。不过,对比各类商品的销量排名后可以发现,银行电商的消费群体在购买选择上更侧重产品的品质和口碑,价格高低是购买决策环节中的次要影响因素。

此外,银行做电商的另一大利器则在于对数据的掌控,特别是银行卡的消费数据。阿里的芝麻信用可以了解某一位用户的购买历史,但传统银行却可以依靠银联数据掌握这位用户所有相关人的消费情况。包括父母或孩子喜欢用什么品牌的产品,房贷车贷为多少等等。这类"大数据"是传统电商巨头最梦寐以求却又最难得到的,它需要大量时间、金钱的投入和对已有数据的计算及归类。

银行做电商的出发点不是靠电商卖东西,而是售卖金融服务

这一点在本质上和传统电商巨头存在明显不同。纵观工行"融e购"、建行"善融商城"、农行"E商管家"这三大平台的商品结构,存贷等金融业务、大额交易(如黄金或房屋交易)依然是主要盈利和主攻渠道。与其他专业电商平台一样,银行电商对消费者也是开放的,并不局限于本行用户,借此更好的与传统电商平台竞争。目前工行和建行均开展了除B2C以外的B2B客户操作模式,利润的绝大部分也来自于B2B交易。因此,以B2B作为主要发展方向,弥补其在B2C方面的经验欠缺,是银行电商系区别于专业电商的关键。

构建完善的O2O模式是电商的核心。传统银行凭借固定的线下物理网点可以创造出与传统电商完全不同的O2O方式。此前,农行的"E商管家"以"惠农"的定位将服务拓展至部分偏远农村,开启线下物理网点与线上平台的对接,甚至融合云平台线下合作商户、线上合作电商平台等渠道,使不方便出行的山区居民在较近的银行网点就能买到基本的生活用品和农业耕种用料。从目前银行电商的情况来看,充分发挥大范围物理网点覆盖的优势,利用云技术连接线上线下,借助云技术平台实现多渠道的整合,是银行摆脱"无电商基因"论的突围方式之一。

结语

尽管很多人并不看好银行电商的发展,所给出的理由是大抵是银行并不具备电商基因,没有商品经营的经验,物流配送欠缺等等。然而事实上反观京东、当当乃至阿里等看似较为成熟的电商,但从互联网商业诞生到现在短短N年,又有哪一个不是当初的门外汉呢?

货币自身就是一种特殊的商品。

相关频道: eNews

您对本文或本站有任何意见,请在下方提交,谢谢!

投稿信箱:tougao@enet1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