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信创独角兽企业100强
全世界各行各业联合起来,internet一定要实现!

有信仰,互联网经济与商业模式才有灵魂

2015-05-21 eNet&Ciweek/东亭

前几天看到一篇关于分析教堂与市场经济之间关系的文章,文章大体内容是说,如今美国企业的兴盛要部分归功于教堂;教堂作为一种外在物质表现,其内在价值本质是以基督教教义为核心的精神信仰,这种信仰是美国企业不断发展的强大支撑。

估计文章的作者应该看过《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这本书,并深受其影响。德国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在书中阐述了他的经济伦理观,通过比较世界主要民族的精神文化和该民族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得出结论,认为伴随宗教改革而产生的新教伦理对现代资本主义的起源和整个西方理性化进程产生重大影响。新教中所推崇的理性、公平极大的促进了现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形成和发展。

的确,在现代资本主义发展进程中,韦伯的天才之处在于他看到了西方宗教观念中的思想——即通过积累财富成为上帝心中的虔诚信徒、最优子民,对资本主义发展产生了某种心理驱力,新教教义中提倡的自由、平等观念催生了资本主义市场交换规则的建立。这一理论是韦伯在资本主义发展自由竞争阶段提出来的,符合当时西方国家的发展状况,因此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触角伸向世界而不断传播,被奉为经典。

乍一看好像还真是这么回事,美国作为一个移民国家,受基督教文化影响虽不比欧洲国家那样深入,但大部分还是信奉上帝的。然而,仔细思考却会发现,它的成立是需要前提的,即韦伯经济伦理观适用的时代背景和当今一样,至少不会相差太多。但是,韦伯生活的时代背景和现今互联网时代相比有着太多的不同,资本主义经济即将亦或正在进入碎片化的后现代阶段——互联网经济时代,资本从导演转为演员,“人”作为主体成为后现代市场经济的中心。此时用韦伯在100多年前提出的理论来解释今天美国企业高度发达,未免显得有些不合时宜,基督教文化似乎并不是美国企业成功的主要原因。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韦伯的经济伦理该压箱底儿了,相反,我们应该重新拾起,因为若再将其理论抽象层次提升一个级别的话,或许可以这样理解:物质文明的发展离不开精神文化的支撑,市场经济发展需要文化信仰来导航才不会迷失方向。换言之,无论是在过去、现在及未来,市场主体要想获得健康、可持续地发展必须拥有符合时代背景的信仰,有信仰,企业才不会成为空壳;有信仰,互联网经济与商业模式才有灵魂。

那么互联网时代下的经济和商业模式的最终信仰是什么?要想找到答案,不妨先看看互联网经济和商业模式发展最领先的美国的顶尖科技企业是怎么做的,从表象接近实质,以鉴己身。

请闭眼想下说到美国顶尖科技企业你脑中蹦出的第一个名字是?

估计跑不出这几个科技巨头:苹果、谷歌、亚马逊。因此,本文将以这三家企业为例,介绍其企业文化的最大特色,找到它们的共通之处,通过类比分析,尝试升华出成功的互联网经济和商业模式的信仰。

苹果“营销,我有神一样的乔布斯”

提到苹果公司,估计随便拉个人就能说上几句;退一万步讲,就算你没听过乔布斯,总该听过苹果手机吧?要是还没有我只能说:Sorry,你OUT了!苹果手机在国内和“江南style”比那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啊。从企业老总到普通员工,从政府首脑到市井民众,年龄、职业、社会地位虽然不同,但大家会以使用iphone为荣,也更乐于感受那种极致的体验。

那么问题来了,苹果为何这么牛?

以现在的苹果公司自身的明星效应,只要有新产品自然会引起很大关注,不用付费,甚至媒体都会主动对其进行报道以提高自己的关注度。苹果公司营销模式无外乎就是那么几种,付费媒体+自媒体+口碑媒体,现在很多企业都采用这种营销方式,但如今那么多的手机品牌却为何谁也没能超越苹果?苹果公司是如何把自己打造成明星的呢?

是专注用户体验,而不是饥饿经营。从遍布全球的苹果产品体验店,到不断升级改进的产品系统,“软硬兼施”。实体店体验,买不买没关系,你先看看产品,东西好还愁你不买吗?看起来饥饿经营可能是苹果的拿手好戏,上市前抛出概念、保持神秘引起热议;上市时产品发布秀放大效用;上市后“产能不足”、“限量发售”、“上市延期”,甭管怎么说,产品就是不够。吊足你的胃口,让你内心充满对新品的期待。但是,一句话,欲念这个词,苹果公司可是玩到家了,但玩的是深层欲念,不是饥饿营销那么简单。不信你去看看现在的iWatch。

乔布斯神话和品牌效应。苹果前任CEO斯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是“神一样的存在”,的确,从乔布斯对于苹果公司的巨大贡献来说,他确实可以被推到“男神”的位置,乔布斯改变了手机运营商一直处于主导地位的移动通信格局,手机制造商华丽逆袭变为leader,谁让人家的产品做得好呢!但如今的“乔布斯”已经被符号化,一个集精神领袖和商业价值于一体的符号象征。提到“乔布斯”三个字,自然想到苹果。苹果公司对于乔布斯神话的营销也是下了功夫的(请别误解,营销和怀念、尊敬并不矛盾,乔布斯生前是精神领袖,现在仍是),它正不断地将乔布斯文化实物化,“乔布斯大楼”,《乔布斯传》、乔布斯经典语录、乔布斯演讲视频……只要神一样的乔布斯在,苹果公司就一直是受益者。

谷歌“员工幸福了,我就幸福了”

2015年福布斯美国最佳雇主500强榜单中谷歌摘得桂冠,谷歌连续多年被评为最佳雇主。谷歌俘获人心的秘诀是什么呢?

高薪?no!当然,谷歌这种级别的公司薪水一定不低,而且很高,但同类科技企业中比谷歌薪水高的公司有很多。钱能买人,不能留人!难道员工把工资揣进腰包的时候不得拿出一部分救国救民啊,更何况是美国这种高税收国家。拿出一部分来搞环境建设不是更好,一来环境好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二来这也是企业的一个卖点啊,下次招人的时候也可以吹吹牛,装装文艺,还免费打了广告。有设计感的工作环境、免费午餐、建娱乐游戏区等这些看得到的东西就不提了,咱瞅瞅人家的细节。

说到这点,不得不提谷歌的人力资源们,这些人说是猎头但干的事更像实验室的研究员。他们利用一个数据追踪系统来了解员工生活各个方面的需求,以此来制定相关福利政策。而且这种研究会深入到相当微小的细节,比如为了让员工快速熟络起来,他们根据就餐理想的排队时间来设计桌子的长度,为彼此不熟悉的员工创造坐在一起交谈的机会,而且还不会浪费时间。再比如为了让员工拥有健康的饮食习惯,他们会研究如何设定餐盘的尺寸。

亚马逊“我是客户控”

两年前一个在美国留学的朋友在亚马逊上买了一套书,收货的时候发现少了一本,于是她发邮件投诉。过了一会儿,她收到亚马逊工作人员的邮件回复,帮助她解决了问题,向来急脾气的她竟然被邮件中的一句话给感动了:Your feedback is helping us build Earth’s Most Customer-Centric Company.Earth’s Most Customer-Centric Company这是亚马逊的企业理念——世界上最以客户为中心的企业。亚马逊很低调,这几个字在消费者界面是看不到的,只有当消费者主动了解亚马逊企业文化的时候,花点心思才能找到。因为亚马逊不是拿这句话来做表面文章的,而是要求每个员工都必须做到。以消费者的需求为做事的终极准则,怎么能不让人感动。

再次说明,本文中所列举的这三家是企业文化中的特色之处、和同类企业相比的突出不同,当然仅凭这几个特质并不能完全总结他们的成功哲学,此外还受到创新机制、人才选拔和培养机制、市场定位等等很多因素的共同作用。

接下来回到文章开头提出的问题,这三家企业文化有什么共通之处呢?是否可以找到共同的信仰?

苹果:产品体验

谷歌:员工福利

亚马逊:客户需求

按照思维习惯,将这几个短语中的施事者提取出来加以分类比较:消费者、员工、客户,都是指向某个群体,不是个人,四个主体在商品交换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和地位都不一样,好像没办法归为一类。再换个角度,分析下这些动作的结果:消费者对商品有体验、员工有幸福感、客户满意。好像有那么点意思了,都在专注让一个群体满意、幸福感,都在提升当事者的情感体验,将概念抽象程度提高一个层次可解释为满足群体的情感和身体欲求,概括为群体价值。

就像乔布斯,偶像是怎么形成的呢?对于你,世界上谁给了你快乐,谁就是世界的中心。

同时,让我们也看一下这个hot players’list! 

04.jpg

无论我们选择的每个企业的那句话是否能准确反映他们各自的理念,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们是有信仰的;虽然不可名状,但那种深植于一个人内心的东西,就是做事的底线,方向的指引,模式形成的基础。每个人都是一首诗,是禅师,产品就是诗人做出来的诗,是禅。好的产品抑或好的模式,凭什么让人快乐、安心和令人激动呢?

由此观之,暂且认定成功互联网科技企业的信仰——群体价值。

如此一来,确实和韦伯的经济伦理有所不同,群体价值以群体生理和心理欲求为基础,群体达到满意是终极目的。从这个角度区分,基督教的核心价值观应该是个人价值为标准的。互联网时代的成功企业为什么把群体价值作为信仰呢?似乎不难理解,因为互联网经济就是建立在大数据基础上的。以互联网为工具发展起来的智能商业,方法之一就是通过大数据来对大量数据进行处理,从而得出一些关联性的结论,从这些关联性中来获得答案。因此,大数据是商业智能的一种工具。而大数据要分析大量的数据,这对于系统的计算能力和处理能力要求是非常高的,传统的方式是需要一个超级计算机来进行处理,但这样就导致了计算能力空的时候闲着、忙的时候又不够的问题,而云计算的弹性扩展和水平扩展的模式很适合计算能力按需调用,因此,云计算为大数据提供了计算能力和资源等物质基础。

虽说“大数据”是互联网经济产生以来而逐渐被人们发现的,但其背后的逻辑原理却已经存在几百年了,即运用统计学来整理、分析众多个体数据来找到数据库中样本总体的属性、特征;通过样本数据反映出的统计规律了解全体,企业根据每个用户的数据来了解市场上大部分消费者的消费特点、消费习惯,制定产品计划,使自己的产品符合大多数人需求,提高销量,获得更多的利润。因此,个体价值在互联网经济时代就无法作为终极衡量标准了。个体在分析过程中被模糊化,以突显整体特征。

互联网时代的群体价值观,并不排斥个体,而是以包容的姿态来整理、分析、概括个体价值。这不禁让我们联想到孔子的群体价值观,宣扬“仁者爱人”的儒家文化不正是以群体价值为是非评判标准的吗。互联网时代的企业发展当然需要信仰,但这种信仰并没有与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背道而驰……

相关频道: eNews

您对本文或本站有任何意见,请在下方提交,谢谢!

投稿信箱:tougao@enet1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