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信创独角兽企业100强
全世界各行各业联合起来,internet一定要实现!

奇平视点:“有效益信息化”的基准

2002-10-14 eNet&Ciweek

  【eNet硅谷动力专稿】10月9日,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研究提出了企业信息化效能指标,广泛征求意见。企业信息化效能指标作为配合信息产业部信息化推进司提出的企业信息化基本指标的补充指标,解决了一个关键问题----为有效益的信息化,提供一个基准(benchmark)体系。

  在多如牛毛的各种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中,存在如出一辙的共同问题:信息化投入与信息化产出,在结果上一定成正比。即,投入越多,信息化水平显得越高。哪怕投入全是浪费,评价结果仍然是正面的。这就与建设“有效益的信息化”的正确导向,产生了严重背离。

  导致各种指标体系导向偏差的共同原因,是在信息化投入与产出间,没有建立效能基准体系,来“过滤”不良投入,“提纯”有效投入。企业信息化效能指标,就是专为提高信息化投入效果而设计的“准星”系统,目的在于让信息化对企业产生实实在在的效益。

  可以说,企业信息化效能指标,是反映和评价企业信息化实效的一套评价指标体系。

  企业信息化效能指标构成方案介绍

  企业信息化效能指标是测量、评价企业信息化所达到的实际效果的评价系统,即《企业信息化基本指标构成方案(试行)》(国家信息产业部信信函[2002]64号)中所指补充指标。企业信息化效能指标与企业信息化基本指标互相联系又相对独立,基本指标主要适用于政府、社会对企业信息化基本状况的普测、监测。效能指标与基本指标、评议指标一起,用于企业信息化水平的测定、评级、认证等。

  设计企业信息化效能指标的目的,是把企业信息化引导到有效益、有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上来;使企业信息化配合企业总体战略;使企业领导正确认识和正确实施所在企业的信息化工作,讲求实效,避免浪费。

  企业信息化效能指标,作为反映和评价企业信息化实效的一套评价指标体系,包含适宜度和灵敏度两大类指标。适宜度指标,主要从“是否合理”的角度,考察企业在信息化过程中的行为和状况,主要计算方法是通过考察企业的实际情况与标杆值的相似度,判断其是否适宜。灵敏和活力,是企业信息化的另一个重要目标,灵敏度指标,通过考察其灵敏程度的绝对水平及质量,判断其得分。效能指标总分,是适宜度和灵敏度得分的综合,其评价过程,依托于统一的评价数据库。

  企业信息化效能指标的标杆值,是一套“标杆值”体系,根据企业所处的行业、规模和发展阶段的不同,评价其信息化实效的标杆值也各不相同。中国企业信息化标杆企业库,是“标杆值”体系的一个重要参考系统。

  企业信息化效能指标原理

  1、设计指标依据的效益观

  效能,体现了我们了对于“有效益的”企业信息化的认识。效能是效益与能力合称。这里的“效益”,是窄义的效益,是指直接经济效益,即以赢利为主的效益;这里的“能力”,是指以活力为主的企业生存和发展的能力,是间接经济效益。

  我们认为,企业信息化,带给企业的广义的效益,一方面体现在赢利上,一方面体现在增强企业生命力上。赢利是眼前的、直接的效益,增强生命力是长远的、潜在的效益。企业信息化效益是二者的辩证统一。这就是我们设计指标依据的效益观。

  2、效能评价的方法

  企业指标体系由基本指标、补充指标、评议指标三部分构成,这种体系建构方法,源自财政部颁布的我国有关企业统计测评制度,结合信息化的实际进行修改而成。

  企业信息化基本指标,是纯客观数据描述,不含任何评价因素,其结果是效能评价的对象。企业信息化补充指标,则是一种评价系统,是基本指标数据的评价参照物。这里的评价,不是人为的主观逻辑评价,而是利用基准值进行的客观统计评价。

  3、效能评价的内容

  信息化对企业产生效益,一方面是使系统有机化程度提高,带来直接经济效益,用适宜度来衡量;一方面是使系统生命有序化程度提高,带来间接经济效益,用灵敏度来衡量。

  企业信息化效能指标介绍

  效能指标分为适宜度、灵敏度两部分。

  1、适宜度指标

  适宜度指标分为五类:战略适宜度、应用适宜度、投资适宜度、资源匹配适宜度和组织、文化适宜度。

  战略适宜度,包括:企业战略匹配度, 反映企业信息化战略与企业战略之间配合协调程度, 如:主营业务相关度等;技术战略适宜度, 反映企业信息化技术战略与技术环境之间的配合协调程度, 如:战略性合作伙伴的信息技术战略等。

  应用适宜度,包括:管理信息化应用适宜度, 反映管理信息化水平的合理性, 如:营销管理应用的深度、广度等;数据库应用适宜度, 反映数据库应用的合理性, 如:数据库整合的领域等;安全应用适宜度, 反映企业信息安全状况的合理性, 如:安全费用等。

  投资适宜度,包括:投资理念适宜度, 反映企业主要领导对企业信息化的正确认识水平, 如:投资的价值导向等;投资力度适宜度,反映企业信息化投资力度的合理性, 如:投资规模等;客户价值适宜度,反映信息化投资给上下游及最终客户带来的实际价值水平, 如:客户满意度等;信息化的投入结构适宜度,反映信息化投入在各要素之间分配状况的合理性, 如:培训费用等。

  资源匹配度,包括:人力资源结构适宜度,反映信息化人力资源结构的合理性, 如:员工结构、CIO的业务背景等;系统运行协调度,反映系统运行状况和功能发挥状况的合理性, 如:信息系统平均无故障运行时间等。

  组织、文化适宜度,包括:企业组织的网络化程度,反映企业结构的合理性和企业行为的网络化状况合理性, 如:信息化管理部门的设置、产品编码标准化状况等;企业文化适宜度,反映企业文化对企业信息化的支持程度, 如:管理科目编码标准化状况、员工学习状况等。

  2、灵敏度指标

  灵敏度指标包括:信息灵敏度、管理运行灵敏度、对外反应灵敏度、创新灵敏度四个方面。具体指标为:

  信息灵敏度反映企业收集各种外部信息的渠道、手段和速度水平, 如:终端顾客信息反馈速度、数据挖掘状况等;

  管理运行灵敏度反映企业管理运行的智能和速度水平, 如:虚拟财务决算速度等;

  对外反应灵敏度反映企业对外反应的智能、广度和综合速度水平, 如:企业定制化水平、客户服务电话拨通率等; 创新灵敏度反映企业创新能力, 如:产品创新灵敏度等。

  企业信息化效能指标原理例析

  我们可以通过举例方法,解释一下效能指标的原理。使大家了解,这套指标为什么能够对信息化投入的效果作出评价。

  以战略适宜度为例。传统的指标,只考察企业的信息化战略,不考察企业业务战略。只测电子,不测商务。效能指标将“电子”与“商务”二者从指标一级就结合起来,体现了信息化改造传统产业的特点。

  对于同样大的投入来说,不同的战略组合,投资的效益不同。比如,如果企业战略定位在产品竞争上,降低成本可能成为信息化与业务的结合点,相应的信息化战略应定位在规模经济或范围经济上,以实现边际成本递减为效益的主要标准。其中又可以细分为两种信息化战略,一种是把信息技术当工业化技术使用,即规模经济战略,追求的是单一品种大批量生产;一种是把信息技术当作信息化技术使用,即范围经济战略,追求小批量多品种。反之,如果企业战略定位在体验竞争上,降低成本虽然有助于企业提高效益,但并不是效益的主要来源,采用信息化规模经济战略,有补于战术,但无补于战略。采用信息化差异经济战略,才形成投资的最有效组合。比如,广东南海西樵纺织工艺制版服务公司,投入350万元,用电脑仿真系统开发新产品、新面料,定位于差异经济战略,半年就低成本地开发出2000多个品种,形成了个性化生产的优势。信息化使西樵保持了全国最大纺织品市场的地位。显然,如果西樵在企业战略上选择差异战略,而在信息化上选择规模经济战略,固然可以节省同一品种产品的成本,但并不能象现在这样,获得品种快速多变带来的高附加值,那么350万投入的效果,由于战略不匹配,就要大大打折。了解企业战略并不难,我们只要让企业选择“单一品种大批量生产”、“小批量多品种”之类就可测知,问题是我们过去头脑中,没有对信息化深层整合企业业务的意识,所以在指标上才设计不出来。

  再比如,企业文化适宜度,反映企业文化对企业信息化的支持程度。一个企业,信息化水平高低,不光要看一把手,还要看群众的配合。一把手重视,群众不配合;或群众有积极性,但领导不支持,都搞不好信息化。但每个企业,情况又不相同。比如,高度和睦交往与低度团结一致的网络型组织、低度和睦交往与高度团结一致的利益型组织、低度和睦交往与低度团结一致的分裂型组织、高度和睦交往与高度团结一致的公社型组织,它们对信息化的接受是有区别的,而且其中有规律可循。一个独断的一把手,如果处在一个分裂型组织中,领导重视信息化的效果可能就要大打折扣。

  又比如,管理运行灵敏度,反映企业管理运行的智能和速度水平。如果一个企业虚拟财务决算速度很慢,企业是盈是亏,花好几个星期都搞不清楚,即使企业的网络设施极为发达,但足以说明决策信息化水平不高,不能适应多变的环境,达不到活力企业的要求。相反,如果标杆企业的基准值是一周,被测企业可以在三天内对整个企业的盈亏状况迅速形成准确判断,说明它决策信息化水平较高,有条件根据变化了的形势,及时进行调整,这个企业的生命力就可能比前面那个反应迟钝的企业强。

  信息化的效益,就是从这些点点滴滴的方面反映出来的。

  企业信息化效能指标,不光为企业显现能见的会计价值,而且可以显现从会计报表中反映不出来的效益。更重要的,是它能帮助企业系统地发掘这些效益,让信息化为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效果。

  搞有效益的信息化,需要这样的效益指南。(文/姜奇平)

相关频道: eNews

您对本文或本站有任何意见,请在下方提交,谢谢!

投稿信箱:tougao@enet16.com